精武救國乎?

釣魚台事件激起國內外澎湃的反日潮. 電影《精武風雲-陳真》最近上畫, 和一資深電影人談起, 他對這部電影的票房非常看好. 原因是片中的反日情節完全奉迎當前的民意.

《精》片的背景是中日開戰前的上海, 看完此片, 引起我翻查當年的淞滬會戰歷史資料的興趣.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在上海爆發(固又稱813戰役), 這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它的重大意義包括: 一是蔣介石政府改變以往的忍讓和被動, 主動迎戰. 將蘆溝橋事變之後的日本蠶食戰一下子升級為雙方全面交鋒. 二是, 這場戰役是中日開戰以來首次有海空陸三軍參與的立體戰; 此役亦為八年抗戰中唯一一次大量兵力集中在一個小地區的陣地戰.

戰役持續了三個月,由最初國軍以上海為基地, 阻止日軍登陸;發展到中期,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上海的控制權;最後國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國軍撤兵毫無章法, 導致戰線完全潰散, 日軍得以長趨直入,間接造成南京保衛戰提早展開。 淞滬會戰開火後四個月, 南京也陷落. 整個戰役中方總共動員了60萬名士兵, 傷亡接近20萬. 蔣介石轄下的精銳部隊, 更是消耗逾半. 日軍動員30萬兵力, 估計損失不足7萬人.

李宗仁在回憶錄說:「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六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當時淞滬戰場離蘇嘉鐵路第一道國防線尚有百餘華里。投入戰場人數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 」 註一

淞滬會戰中的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是“八百壯士苦守四行倉庫”, 這其實是蔣介石安排的一個政治秀, 八百壯士實際是414人, 是88師524團1營為骨幹的加強營, 由團副謝晉元領導, 負責在敵後方死守閘北的四行倉庫註二. 蔣介石的目的不在軍事上建奇功, 而是希望引起國際注意. 原先計劃將整個八十八師留守閘北, 但因為師長孫元良反對作無謂犧牲而作罷. 謝營死守四日後, 蔣介石亦改變心腸, 許其率兵退入租界.

上海開戰當天, 蔣介石在日記裡寫:『對倭作戰, 應以戰術補武器之不足、以戰略彌補武器之缺點, 使敵軍處處陷於被動地位』. 戰爭雖然粉碎了日本三天解決上海、三個月佔領整個中國的氣焰, 但將那麼多的軍力投放在上海這戰場是接近自殺. 軍事上一敗塗地, 政治帳又怎麼算呢?

七七事變之後, 日本人已經控制東北, 中國是一孤立無援的哀兵, 蔣介石希望將中日抗戰提升到國際層面, 由於上海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中日雙方的交戰都備受外國注目. 但事與願違, 英美始終希望在拉攏日本抗衡俄國. 上海失守後, 英美並沒有改變中立立場.

但在國內的政治舞台上, 由於蔣介石主動將自己的精銳投入戰爭, 並且蒙受慘重損失, 換來蔣個人全國抗戰領導者的地位. 之後整編國軍和收納共軍, 蔣介石的崇高地位, 在抗戰結束前, 一直無人挑戰.

戰場固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即使在政治家的眼裡, 老百姓的生命很多時只是草芥而已.

救國當然不可以靠詠春, 政治舞台的爾虞我詐, 也不單單是軍事上的考慮. 救國靠的是民智和實力, 七分冷靜加三分激情, 庶幾近矣.


(註一) 欲一睹當日的情景, 讀者可以到Youtube查看當年國軍以步鎗當高射炮抵抗皇軍飛機的慘況.

(註二) 四行倉庫是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築, 是當年該區的最高建築物. 由於先前被徵用作88師師部, 倉庫中儲存了大量食物、彈藥和救護用品. 戰爭對上海後來的發展有長遠影響, 戰後上海城市的發展便完全集中於蘇州河以南面積有限的前租界地區,蘇州河以北地區嚴重衰落.


(於2010年9月30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