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蓀、戴晴、司徒華

新年假期間, 終於讀完了買了一段時間卻未有機會看的《在如來佛掌中 -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作者戴晴.

張東蓀(1886-1973) 集學者、政治人物兼報人於一身, 是近代中國一位不可迴避卻被刻意遮蔽的人物.

張東蓀是前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亦曾擔任《時事新報》的主筆及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的秘書長. 張很早便提出, 中國需要資本主義(亦同時引發他後來被指控為親美), 他認為, 中國由一個農業社會一下子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沒有可能的. 這話是說在大半世紀前, 見諸今日中國的發展, 先生確是有先見之明!

張東蓀學人從政, 一直希望以獨立的良心製造出第三個政黨. 二次世界大戰後, 國共決裂, 張東蓀堅決反對參與蔣介石政府. 1948年底, 張東蓀作為傅作義的代表與中共談判, 促成了北京(前稱北平)和平解放. 他之後擔任第一屆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員. 共產黨當權之後, 他一直希望民盟能夠成為一獨立政黨, 而不是受共產黨領導. 這希望很快便幻滅了.

1951年, 張東蓀被指控向美國出賣國家機密, 被免去政府職務並被民盟開除. 他於文革中被捕, 後遭押禁於秦城監獄中直至病逝.

張東蓀的政治運程為何殞落? 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 1949年9月, 第一屆政協開會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576名代表投票, 毛澤東得票575, 少了的一票有傳是張東蓀的. 毛澤東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

《張》書的作者戴晴是前《光明日報》的記者, 她更顯赫的背景是中共十大元帥葉劍英的養女. 89民運, 戴晴因為支持學生被捕, 翌年1月獲釋. 戴晴在民運界中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因為出身關係, 她的意見據聞可以上達最高領導層. 在天安門事件中, 她不贊成學生到廣場絕食, 認為過激行為會引發動亂. 她雖然打著『首都知識界』的旗幟支持學生, 其政治取態很多時都不為激進派所接受.

戴晴花了8年時間寫了這一部書, 以張東蓀為主線, 從清末到文革, 當中除了談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物外, 也談到知識份子如梁啟超、胡適、張君勵、費孝通及馮友蘭等.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見證知識份子在朝代的轉變中立身處世, (97對很多香港人亦可說是改朝換代. 往後的歷史會怎樣評價特區的知識份子和高官巨賈呢?)

元旦日, 司徒華先生離世, 各方表揚紛至, 撇開政治抽水不談, 在今天蓋棺論定華叔的功過, 是言之過早. 往後的評論肯定會針對兩點: 一是華叔對民主的堅持, 二是他在政治上的妥協, 他的歷史地位會是由前者抑或是後者主導呢?

儒家推祟的君子人格, 與一個要有權才有生命的政治家的品質往往背馳. 但普天下的選民都希望能夠在一個人身上找到兩種品質. 司徒華先生及每位曾經參與特區政治發展的香港人, 曾否在中國的改革中發揮鹽和光的作用. 相信要經過一段時間 (2047之後?), 我們才能從遠距離評價. 話雖如此, 其實功也好、過也好, 個人得失又何曾能夠逃出歷史發展的五指山.

(於2011年1月5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