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死人財的正面意義

信貸掉期合約(CDS)曾經被視為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中大前校長劉遵義就曾在公開場合批評CDS利用企業的痛苦來謀利是不道德的。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幾年前研究過逆按揭,近日舊事重提,計劃在今年中推出。簡單來說:逆按揭是為已經供滿了樓的業主提供流動資金,整個產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業主將樓宇抵押給銀行,換回一筆現金,和一般按揭貸款不同:如果房價下跌,業主不用上身,而貸款的到期日便是業主離世之時;第二部分就是業主(貸款人)可以選擇將一筆過的現金轉為終身定期支付的年金(Annuity),這方面牽涉到精算學上的死亡率計算。提供逆按揭的銀行,經濟上,有點像發死人財,(貸款人愈短命,銀行便愈賺錢)但因為產品具抒緩長者財困的作用,並未惹來太多的道德爭議,

"賭命"的金融產品在歐美已經有頗長的歷史,保單貼現(Life Settlements)便是一例,購買人壽保險的人都知道,任何含儲蓄成分的人壽保險合約都會有現金值(Cash Value),這現金值一般是保險公司的最保守估值,不少投保人買了保單一段時間後,生活環境或財政狀況有變,對現金的需求比身後保障更迫切,如果有金融機構能夠提出比現金值更高的價錢收購這保單,保單持有人很多都會考慮。而金融機構買入這些保單之後,便會代投保人支付保單餘下來的保費,直至受保人離世。

這些收構保單的金融機構,之後很多都會將這些資產打包,輾轉分銷給機構投資者或高端私人客戶。從投資人的角度,人總有升上天堂的一天,不異於變相的保本,不確定的只是年期而已,然而,如果受保人的壽命遠超於原先精算師的預算,每年支付的保費便會令投資者虧本,另外投資者亦要承擔保險公司的信貸風險。因為保險公司一旦倒閉,保金便會泡湯。

近年,貼現保單的投資表現只是一般;醫學發達添人壽,精算師亦被迫改變死亡率預期,導致保單貼現的市值下跌。此外,金融機構搜集保單時,為了省功夫,偏好於收集金額大的保單,這些保單的受保人一般都是經濟環境好,注重保健,陽壽自然比一般人長。

逆按揭也好,保單貼現也好,既是生者用自己的生命來做投資,亦有機會涉及下一代或遺產繼承人的經濟利益,事情會變得非常敏感和情緒化,機構在安排按揭或出售保單時,一般都會引入第三方例如律師輔導客戶。迄今為止,這些產品在香港的認受性尚待考驗,有人覺得中國文化重視福蔭後人,這些先花未來錢的,未必為大眾接受。

且不論產品風行與否,如果發死人財能夠幫助在生有需要的人,大家實在不用帶道德有色眼鏡看待。

(於2011年1月17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