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洋自重

先說一段大家也許都聽過的清史. 清道光帝生前育有九子, 長、二及三子皆幼殤, 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孝全皇后所出. 六子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皇)為靜皇貴妃所生, 孝全皇后三十三歲就歸天, 奕詝和奕訢自小便由貴妃之首的靜皇貴妃撫養, 感情很好. 但二人年紀漸長, 身邊人包括二人的老師開始開立嗣而爭, 奕訢武功和思維都勝奕詝, 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開始起心病, 皇后和貴妃始終身份不同, 奕詝最終贏得帝位. 1850年咸豐帝十九歲登位後, 一直將六弟置閒投散, 奕訢倒是趁機熟習洋務.

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侵京, 咸豐帝被迫以狩獵為藉口, 逃奔熱河避暑山莊, 最後棄前嫌起用奕訢為欽差大臣與外國議和. 1861年, 咸豐駕崩, 未幾兩宮太后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 處死以肅順為首的前朝顧命大臣. 奕訢得以再起是因為他懂得與洋人周旋, 高陽小說裡面說: 『還是老六懂洋務』.

* * *

總理溫家寶上月底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尼, 在吉隆坡中國使館工作人員和華人社區代表發表講話時稱: 內地有必要進行政治、經濟和司法改革, 以便與經濟增長保持平衡. 他還表示, 要鼓勵13億人口“獨立思考”. 他的言論在海外和國內都惹起一陣關注. 總理回國後高調接待老愛國吳康民, 再次表達他對改革的希冀. 中國領導人通過國外渠道散播消息, 這不是第一遭.

作為國務院總理, 溫總一向以來都是以溫情父母官的面孔視人, 但是中國這一個發展迅速卻千瘡百孔的國家, 要管治又是談何容易. 為官者, 形象固然重要, 但歸根究底仍然是論成績. 北京耳語傳來, 政治局其他成員對溫總常常佔據道德高位, 但施政成績卻差強人意頗有意見. 政治鬥爭互相傾軌是稀鬆常事. 當年四川大地震, 溫總就曾經因為調派不到軍隊而急出淚來. 中南海明年換屆, 在中國這個權力代表一切的國度, 如何為退下來鋪路是頭等大事. 很多時候, 不為神功也為弟子, 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利益, 而是整個團隊、整個系統的前途. 溫總急於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 說得不好聽, 也是有點背城借一的意味.

《紅樓夢》書中形容: 賈家只有門口的兩只石獅子是清白的, 政治之黑暗又豈是我輩草民輕易看懂, 大家實在不用太熱心分配忠奸角色.

吳老是自家人, 馬來西亞也不是什麼世界強國, 溫總不是挾洋自重. 然而挾洋自重自古皆然, 當中並不存在道德批判, 祖國長時間積弱, 西方的文明和武功都比我們強, 利用洋器來改革中國是理所當然. 洋器可以是船炮、也可以是民主思潮.

晚清以來, 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莫不與外國勢力發行關係. 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固是以外國為基地, 二次大戰亦茁壯了中國的共產黨. 六四事件的其中一條導火線是趙紫陽在弋爾巴喬夫訪華之際, 接受電視記者訪問時, 溜了句:“我們所有重大決定都要請示小平同志”. 即使彈丸之地如香港, 李柱銘在白宮和克林頓會面, 何嘗不可以視為挾洋自重的迷你版.

(於2011年5月12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