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S香港第一

在銀行區示威, 香港人是先驅. 雷曼苦主用“嗓音”攻擊銀行, 比“佔領華爾街行動”(Occupy Wall Street)早兩年.

根據OWS網站的資料, 全球迄今有超過1,500次示威活動, 遍佈82個國家. 雖然, 像示威般的群眾活動不是我的那杯茶, 但我的立場是, 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投行, 縱使這樣會令香港的報紙篇幅大減、窩輪廣告絕跡、甚至少幾個財經台、順嫂炒股可能沒有那麼“過癮”.

OWS事出必有因, 金融海嘯以來, 銀行家和資本家給人的印象是, 嘴嚷悔改心底不願. 面對這次全球大規模而又相對和平的民眾活動, 政府和資本家再不可以坐視不理.

美國是最全世界最接近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 亦是現代投行的始作佣者. 一直以來, 美國有相對穩定的中產階級、大部份人相信人人平等、和自己有爭取上游的機會、國民傾慕英雄之餘對政府持批評態度、這種種均孕育了美國的祟商環境. 這次出現OWS行動, 反映民粹主義愈來愈進佔美國政治先譜.

反華爾街的主調之一是: 什麼收入才是合理? 什麼收入才是公平? 前者牽涉社會道德, 後者純粹是市場供求. 美國企業CEO和銀行大班的高薪, 其實並不是新聞, 招人詬病是近日大家覺得大部份人都在吃苦, 為什麼他們可以倖免.

兩年前的金融海嘯, 銀行業道德破產, 到今天仍未離開受罰廂. 政府出手打救銀行, 雖然避免了系統風險, 但銀行在量化寬鬆的低息環境, 利用孳息曲線『借短貸長』賺錢, 之後再給自己發花紅, 很多人覺得既不公平亦不合理.

銀行家高薪合理與否? 針對的應該是制度, 而不是煽情地在銀行家頭上加兩隻角. 投行生意對傳統商業銀行來說, 表面看是無本生利. 傳統的存貸業務要建分行, 請很多前線員工, 招納存款, 再找企業把錢貸出去. 比對起交易室, 一張三數個員工的交易枱, 一年賺的錢可能比整個區的分行還要多 (當然輸錢的不提). 此外, 企業融資業務一般不用沾資產表, 單是賺經紀費, 何樂而不為. 如果你是公司大老闆, 有人跑過來建議, 說你不用花分毫就可賺10元, 但那人要從10元中分8元, 相信大部份的生意人都會答應. 問題是所謂無本生利, 也許“本”不是資金, 而是銀行家的名聲、客戶資源和借貸成本…等等. 如何去準確計算成本, 從而定出公平的報酬, 需要在制度上著手.

銀行大班其實和高科技公司的CEO沒什麼分別, 都是超級進取型. 同一類人放在投行變了貪得無厭的魔鬼. 放在新興行業, 便成了造福人群的科技先鋒.

賺錢本身不是錯. 蘋果電腦就很賺錢. 但是銀行不是一家純粹的商業機構, 它有它的社會責任, 弄得不好, 甚至會觸發危機. 銀行某部份的存貸業務是包含社會責任的, 政府有理由為他們提供保證以減低資本成本. 國營的儲蓄銀行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比比皆是. 今天觀之, 歐洲不少銀行, 最終也許逃不開國有化的命運.

筆者相信將銀行分拆是大勢所趨. 聯儲局前主席沃爾克提出的改革方案, 基本上已經獲政府接受, 雖然, 不少銀行仍在技術層面上糾纏.




(於2011年10月22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