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華語的美國大使

國語說得最好的美國駐華大使肯定不是駱家輝, 亦不是剛卸任的洪博培, 而是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 , 1876-1962). 1946年國共內戰期間, 司徒雷登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1949年4月, 解放軍進入南京, 司徒雷登沒有像其他駐華大使(包括蘇聯在內)般, 跟隨國民政府南下廣州, 他一廂情願地希望能夠將二次大戰後的中國引向和平建設. 但政治現實是殘酷的, 他的努力並不為國共雙方的接受, 亦未能贏取華盛頓的信任.

司徒雷登出生中國杭州, 所以他的國語帶點杭州口音, 父母親是早期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 11歲返美, 畢業於紐約協和神學院. 1904年返中國傳教, 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的教授. 1919年, 司徒雷登出任首位的燕京大學校長, 他領導燕京近四十年, 為這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作出很大的貢獻.

司徒雷登視中國為半個家, 毛澤東在1949年8月16日發表一篇名為《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 痛批司徒雷登是美國侵略政策落敗的象徵. 主席的咀咒令這位末代大使有家歸不得.

司徒雷登晚年子然一生, 主要是靠舊部傅涇波一家供養. 1962年9月, 司徒雷登在華盛頓一家教會醫院悄然去世, 終年82歲. 司徒雷登的遺願是將骨灰安放在燕京大學的舊校園. 事情兜兜轉轉, 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後, 2008年, 他的骨灰終於返抵中國, 安葬在杭州市郊. 但燕京大學早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 被分拆歸入北京政法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今年八月, 美國前商務部長駱家輝上任美國駐華大使, 作為首位華裔大使, 駱家輝和家人的活動都廣受傳媒關注, 大使的親民作風, 例如出差坐經濟倉、在快餐店用餐等等, 為他製造了很多“粉絲”.

炎黃子孫佔世界人口四份之一, 在世界舞台做出成績並不出奇. 華裔這帽子, 在昔日國難正深的年代, 對同胞來說特別窩心. 當然這情意結隨著中國崛起亦慢慢被淡化.

有些品德是具普世價值的, 例如謙卑、節儉. 駱家輝一家人的舉止是否有“做秀”成份倒不好說. 駱大使對『家輝旋風』 的反應是:“ 中國老百姓對我和家人, 甚至祖籍感興趣, 我感到很謙卑”. 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確是討人好感.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沒有長遠的歷史, 卻成功製造了國民很強的向心性. “九一一”之後, 我往美國出差, 街上的汽車都掛著美國國旗. 駱家輝是美國人, 他效忠的是美國, 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換了一個黃臉孔大使是否就會改善中美關係, 倒很難說. 駱家輝的前身洪博培(Jon Huntsman), 普通話比駱大使靈光很多, 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可能更深. 但大使可以做的, 還是走不出華盛頓國務院訂下的框框.

民望陷於谷底的奧巴馬還有兩年任期, 從賓夕凡利亞大道的政治寒暑表看, 美國外交國策尤其是對華政策, 應該是鷹派主導. 駱家輝要在這政治環境下另闢新徑, 並不容易.

(於2011年11月10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