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21億美元的辭職信

“今天是我在高盛最後的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開始時,我在史丹福大學唸書,暑期在高盛實習……”。


格‧史密夫(Greg Smith)是高盛倫敦分行的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美股衍生品業務,上週三(3月14日), 他在《紐約時報》的評論版op-ed上發表了他的辭職信,信中批評高盛將公司利潤淩駕於客戶利益之上,違背了他當初加入投行的理想,當天高盛股價下跌了3.4%,市值蒸發了21.5億美元.

我細閱了史密夫的辭職信,感覺是,史密夫的指控可以發生在任何一所投資銀行中,高盛再次成為Main Street針對Wall Street的箭靶,是樹大招風。

史密夫辭職信中,批評投行交易員當道,(高盛現任行政總裁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便是交易員出身。高盛之外, 匯豐的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德意志的Anshu Jain、巴克萊的Bob Diamond都是交易室出身的). 傳統投資銀行的顧問角色,已經被追逐短期利潤凌駕。

投資銀行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為客戶的整體業務籌謀獻計,銀行家的責任是維繫和發展客戶關係,行內人稱他們作banker,banker是按行業來分工的。另一塊是以投資產品為主導,可以是債券,股票,外匯等等;產品可以是初級市場融資活動,例如IPO,也可以是在次級市場的買賣,後者就是近年為投行提供主要利潤的交易室生意。Banker的生意需要時間培養,雖然一旦和客戶建立長遠關係,通過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收成期比較長. 交易員(trader)的生意上落快,加上銀行享有的資訊不對稱優勢,和昔日借便宜錢帶來的槓桿效應,賺錢的量和速度都比banker大和快。

我出身trader, 但過去一大段日子都是從事banker的工作, 也許可以白頭宮女說當年一下. Banker和trader間之爭,亦代表着客戶業務和自營業務兩條不同業務方針, 誰領江湖之爭. 股東和外間一般都偏好銀行依賴客戶服務賺錢, 一是沒有風險, 二是, (帶點主觀願望)以為可以長做長有. 但真相是, 經濟低迷時, 客戶生意往往乏善足陳, 再加上孳息曲線陡斜, 短期融資成本低, 開收息盤賺市場的錢比賺客戶的錢容易得多.

高盛的行政總裁布蘭克芬也不是省油的燈, 很快便公開回應史密夫的指摘, 同時“順帶”提到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在投行的編制中, 只是中級職員而已, 等同商業銀行副總裁(Vice President). 言下之意, 高盛全球有過萬個 ED, 所謂Executive可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史密夫的指控只是一個中層員工的不滿而已.

投行本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想法, 花紅派得爽手之外, title inflation亦是手段之一, 員工職銜威風, 既可令客戶覺得公司派出去的人物, 都是舉足輕重之外, 又不用花公司一文錢. 在Basel III的新資本計算方法中, 銀行參與自營業務的成本愈來愈高, 再加上全球的監管機構, 都傾向於將高風險的投行業務和服務社會大眾的商業銀行業務分隔, 未來一段日子, 自營炒賣肯定不再是投行業務的主流. 對投行來說, 這也許是一種浪費, 因為客戶業務帶來的資訊和交易量, 大大增加了自營業務的勝算. 但大勢所趨, 亦無可奈何, 自問炒賣了得的Traders, 大可以轉行對沖基金去也.

史密夫唸書時是高材生, 投行仕途卻並不得意. 做了那麼多年, 仍然是無兵司令, 但又不選擇跳牆? 出身Dealing Room卻反Trader, 對銀行的投放的理想只是錯愛而已. 其實, 世界海闊天空, 金融之外, 機會多得很. 輕身上路, 又何必帶著酸意.

(於2012年3月24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1. 感谢您分享您的体验。对你的职业生涯一个知识渊博的读取。这能够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它会帮助我在今后像这样的 征文服务评论,帮助我在我的大学论文写作。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