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賣的是信心
中國的銀行曾經長時間居上市銀行市值榜首。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的總市值高達4200億(美元,下同),居全球首位。昔時,摩根大通的市值是2000億。執筆時,工行的市值是3566億,摩根大通的市值卻超出8000億,由原來是工行的一半晉身成為工行的一倍。摩根大通絕對是美國銀行業的「當紅炸子雞」,不論從市值、資產、利潤、國內分行數目和顧客人數,都是行業的龍頭。
話分回來,傳统銀行不是早應被科投淘汰嗎?在工作上,我看過了不少Web3.0的商業計劃書,DeFi這名詞早已耳熟能詳。如果你接受新科技,或許會奇怪,為什麼銀行這金融業的中介,不是老早便跑進博物院呢?
功能上,銀行的作用是將資金從貸款方連接到借款方,中間按違約風險訂出一個合理的借貸成本(利息),並利用銀行的股本作為後備保證金。這些責任和程序,基本上可以透過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來進行。但為什麼摩根大通的業務仍然是如日方中呢?關鍵在科技迄今為止仍未可以取代人們的信心。
試擧一個實例: 2023年,美國股債在上一年都出現熊市。科技股上市潮冷卻,很多科技公司和私募基金都出現流動性危機,原本存在銀行的多餘現金也被提用。銀行持有的長期國庫債券亦面臨減債壓力。短時間內,美國有有三家銀行連環倒閉; 分別是矽谷銀行(Silicon Bank)、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禍啟於客戶聞說這些銀行資產出現虧損,缺乏信心,導致擠兌。首當其衝的矽谷銀行,接着火燒連環船,另外兩家也被波及。第一共和銀行後來被摩根大通收購。
本世紀初,我任職星展銀行,正在與農業銀行洽談資產證券化一事。對方的副行長訪問新加坡,很想參觀我們的旗艦分行。他告訴我,在中國,分行的門面是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客戶對銀行的信心。行長给我们董事长介紹農行業務時,也特意提到他們在喜馬拉亞山山脊也有分行,是海拔最高的銀行分行云云。
轉眼已是20年,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突飛猛進,但人民對銀行的信心仍然帶來很大的是Brand Value。我每年都有跟蹤《Brand Finance》的銀行排名。工行連續九年品牌價值居榜首。此外,世界十強中大陸銀行佔了五位。可見,儘管大陸的數碼經濟時跑得很前,但老百姓跟銀行打交道,最終還是要看信心。
(於2025年8月10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