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侵」可能為解決中國內捲帶來新出路

我的朋友P君是某上市控股公司的老總,他近日看中了一項嶄新的太陽能發電技術,並且成功募資,打算大力發展。我問他:  太陽能發電是大陸內捲得最利害的行業之一,您怎麼敢踫? 他回答說: 我正努力拓展中東、東歐、和東南亞市場,找尋當地合作方,利用己方擁有的價格和技術優勢,共同開發當地市場。

中國向外輸出通縮,一直是其他國家心中的大患。上屆美國財長耶倫訪問中國時,也曾經公開呼籲中國避免将超低價格貨品傾銷海外。美國昔日盟友歐盟也曾發出同樣聲音。但今天時移勢易,特朗普的對等關稅之下各國都尋求「US Plus One」;開拓新的貿易伙伴、重組供應鏈、加大基礎建設投資等。這些都會為中國帶來機會。關鍵在於,中國不能以侵略性的低價格侵佔對方市場,而必須以合作方式追求共贏。

大陸內捲的原因有很多:產能過盛、貿易戰令出口轉內銷等等。但比較少人提到的是中國企業的經營理念。大陸過去50年的經濟起飛,導致很多商家都盲目追求市場佔有率而犠牲利潤。因为只要蛋糕繼續做大,毛利少一些,也可以賺錢。加上某些行業受政府政策支持,資金不論來自銀行或當地政府,都很容易。大家一窩蜂搶灘,這情況當經濟維持高增長時並不是問題。但是,一旦需求停滯,便會出現內捲。然而,這種競爭環境,也的確實催生了一些高效的行業,例如電車、電池和再生能源等等。

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通脹率接近零,內捲情況仍然嚴重。早前,北京公開批評內捲,並且向供應端發炮,要求商家克制。首先被針對的是鋰礦行業,被限制供應,提升價格。我問處於供應鏈中游的P君,他表示成本是提高了,但短期內沒有能力將價格轉移到下游,所以受損的還是自己。

的確,要解決通縮問題,不可以單從供應端着手,也要搞活消費端,這便牽涉到消费者對未來前境的信心。

(於2025年8月17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