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的真正影響仍未出台

7月31日是特朗普定的關稅談判死線。7月28日,歐盟和美國達成初步協議,距離死線僅剩三天。根據協議,美國將會對歐洲商品徵收15%的關稅,這稅率比特朗普的最後提出的30%,少了一半。歐盟加美國佔了全世界近三成的GDP。總體而言,這協議雙方都作出讓步,歐盟爭取到的雖然不及美國給予英國的10%,但仍然是談判以來的最佳成果。特朗普曾經一度揚言會徵收歐盟高達250%的關稅。

特朗普行事反覆,大家都習慣了。美國提出對等關稅已超過了半年,效果卻是雷聲比雨點大。我們試從幾方面去評估一下關稅對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首先,在貿易赤字方面,貿赤的確是減少了。6月的貨品貿赤是859億,比5月的940億,減了近一成。但政府首七個月的關税收入-是1520多億(美元,下同),遠遠達不到特朗普用關稅來彌減稅的損失的目標。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提出的減稅計劃,預計會為國庫減少萬億計的收入。

此外,特朗普盤算將製造業搬回美國,現在還未看到明顯的進展。因為即使在新增關稅下,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往往仍然低於美國。而且,上下遊的供應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最新消息傳來,美國政府決定入股英特爾,目的是加強美國在蕊片業的競爭力,成效如何,尚是未知之數。

至於關稅對美國國內通脹的影響,反應不算劇烈。美國六月的通脹是2.7%,微高於五月 的2.4%。一般而言,美國消費品牌商叫價能力甚強,很多時都能成功地將關稅的負擔轉嫁給上游的生產商。

經濟學家也曾預測關稅會令經濟活動萎縮。美國的GDP首6個月,錄得1.2%的增長,去年同期是2.5%。勞工市場在7月也開始放緩。經濟放緩的很大原因是因特朗普政策反覆,投資者都持觀望態度,延後投資決策。

經過半年的折騰,特朗普的主要政策像「大而美」法案和對等關稅,都已經出台並落定。大家可以定下來為長遠佈局,那時候才可以看到關税的真正影響。

(於2025年8月24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