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不是蝗禍

反高鐵事件中的第一個反思是: 我們不可以將訊息和信差混為一談. 報載陳巧文是在『長毛』之後, 全香港最多人認識的街頭運動者. 陳小姐其實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信差, 但縱使我不贊同化很濃的妝、穿很少的布去遊行示威. 但是不以人廢言, 陳小姐參與的反高鐵運動, 無可否認是大大增加了辯論的空間、也加深了討論的內容.

第二個反思是: 主流社會如何看待和包容少部份人的意見, 是文明的指標. 如果大家服膺一人一票, 高鐵項目可能很早便被通過. 假設政府在項目開始引起民眾注意時, 來個公投, 絕對可以殺反對聲音一個措手不及, 以高票數勝出. 反對高鐵的聲音, 嚴格來說, 有一大部份是反對政府的諮詢過程. 完全反對興建高鐵的只是少數. 支持或反對高鐵, 每個人都有他的定位和包袱, 雙失青年如是、中產階級如是、資本家亦如是. 縱使是在經濟主導的香港社會, 慢慢亦發覺發展也不一定是硬道理, 能夠明白“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是進步.

第三個反思是: 舊的管治方法俱往矣! 事件起初, 政府所以對通過高鐵撥款有恃無恐, 是因為在立法會內有鐵票在手, 這種行政駕馭立法的手段, 在英國人管治年代, 行之有時, 很少出亂子. 但這舊方法在香港重歸祖國懷抱之後, 已經罩不住. 香港的政治生態, 套用電視片集《星空奇遇》片首語 – “走到人類從未去過的地方”, 緬懷昔日英國人管治的, 可以醒醒了!

第四個反思是: 平常心. 很多人覺得繼天星碼頭保育事件之後的反高鐵運動, 導致香港深層矛盾更深一步. 我覺得代溝是群居社會必然的現象, 在香港富裕兼儒家思想主導社會長大的年青人, 其暴力傾向絕對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輩為輕. 香港溫室長大的反對派, 大部份有興趣扮演先驅的角色, 卻不願意付出先烈的代價. 年輕的可愛之處是, 無黨無派, 為反對而反對, 是真正的反建制. 至於這份純真可以維持多久, 我個人雖然不抱樂觀, 但這是另話.

港府高姿態指責示威者衝擊警力, 反對派屢次強調事件的深層意義, 雙方都有騎劫議題之嫌.

“80後”不是蝗災, 只是社會承傳的一個反映而已.

(於2010年1月20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