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呢』乎? 降格乎?

年青人反高鐵, 結果被建制和反對派利用來替自己造勢. 政治好像一道低氣壓, 把人壓得透不過氣來, 倒不如換個話題. 大家都在談『八十後』, 倒不如我們談一下『八十後』的潮語.

香港政府以民為本, 常常都以與普羅大眾溝通為念, 連高官和特首出席電台節目時, 也左一句“升呢”, 右一句“O嘴”. 朋友告訴我, 香港的會考試題中, 『潮語』也是題目之一. 我常常覺得文化不是靠長官意志去推動的. 把“升呢”和“O嘴”等俚語當作是社會科學的題材還可以, 但把它提升至文學的部份, 似乎是言之尚早.

胡適先生提倡『國語的文學, 文學的國語』, 開了一代風氣, 我手寫我口成了主流, 雖然我覺得五四文體充斥著『了、呢、嗎、的』, 非常撓口, 但一些很道地的方言文學, 其實也有其可取之處, 前輩三蘇和梁小中等的港式散文, 就非常活潑.

文字的首要任務是作為一種溝通工具, 這方面是沒有高雅和庸俗之分, 文字的另一個存在價值是美學, 美學的觀點倒是因時而異.

怎樣的文字才算是高品味、怎樣才是低品味, 這爭拗是沒完沒了的. 文字的約定俗成, 就經常惹來很多爭議, 一邊是死硬的國粹派, 另一邊是自由主義者, 容若先生是研究文字的專家,我是他的忠實讀者, 但這考功夫的話題, 實在容不下我這個唸理科的插科打諢.

我在新加坡工作時的一位來自國內的同事, 他出身中國科技大學兼是MIT博士, 是典型的高級知識份子. 他批評新加坡電視的中文節目水平低, 提出的一個論據是: 在一個小時的中文節目內, 新加坡電視上用上的詞彙可能是200個, 在大陸就可能會用上500個(大意如此). 文化的高低立見. 有機會, 我也想比較一下香港和其他地方的中文電視節目水平.

時間是文字演變的最終審判官, 為政者要褒或貶都是多餘的. 正確的做法是不打壓, 亦不鼓吹. 《紅樓夢》可能是清代的潮語, 作品不用任何當權者推動, 時間證明了它的流傳價值. “風物宜長放眼量”也許是我們這些已經走了半輩子路的人, 面對年青人種種奇舉怪行的最佳態度.



(於2010年1月27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