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班的流年

匯豐控股剛公佈2009年業績遜於預期, 股價一度急瀉超過港幣8元, 一夜之間市值蒸發了1,400億元. 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面對傳媒時, 罕有地用頗長篇幅和語帶激動地表揚管理層的努力.

葛霖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集團行政總裁, 2003年收購Household Finance這對匯豐致命的一擊, 是在他任內發生的. 葛霖在加入匯控之前是麥肯錫(McKinsey)的顧問. 他加入匯控之後, 長時間掌管資金部和資本市場的業務. 除了銀行家之外, 他身兼傳教士的身份, 在香港工作的時候, 也曾在聖公會明華神學院(Ming Hua Theological Colleague)攻讀.

金融海嘯發生之後, 他是第一個重量級銀行家跑出來批評投資銀行家的貪婪和鼓吹控制過度膨脹的薪酬. 我曾經在公開場合聽過他的演講, 感覺他是一個道德情操很高的人.

另一邊廂, 上期的《彭博雜誌》(Bloomberg Magazine)選了摩根大通的行政總裁狄蒙(Jamie Dimon)為去年度的風雲人物. 2008年, 狄蒙在52歲的生辰收到一份厚禮 – 美國政府因為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頻臨倒閉而邀請摩根大通為白武士. 以每股美金2元的“超筍價”(後來提高至美金10元)邀請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的全部業務. 美國政府並且提出包底和貸款. 這收購大力提升摩根大通的賺錢能力.

狄蒙是哈佛大學商管碩士的優等生, 他的伯樂是花旗集團的前主席韋爾(Sandy Weill). 韋爾是他的家族叔輩,狄蒙過往一直以控制成本和執行合併計劃成功見稱於銀行界. 投資銀行並不是他的偏好, 對於那高昂的Cost-Income-Ratio, 他就更感到骨鲠在喉. 摩根大通是去年美國最賺錢的銀行之一, 然而卻沒有遭受高盛所面對的傳媒狠批, 很多人覺得狄蒙行運行到腳趾尾.

銀行宣佈業績, 分析員都埋首研究數字. 過往我也曾花時間研究過銀行財務報告表, 然而自從金融風暴發生之後,分析銀行最關鍵的因素 – 資產質素, 已很難在報告表上看出苗頭. 銀行的資產表結構其實和CDO的架構差不多, 支持資產, 靠的是10%或更低的股本, 再加上不同信貸排名的債項. 資產若有什麼閃失, 很容易就會將股本抹掉一大塊. 匯控去年的表現其實和全世界的大行沒有什麼大分別, GMB(Global Markets and Banking)的市場交易活動是賺錢的主力, 受創的主要是資產撥備.

銀行其實是一很High Beta的生意, 大部份銀行所採取的政策和大方向都是相同的, 所差的只是時間而已. 然而, 早半年入市和遲半年入市可能代表著整個銀行的榮辱. 在今次金融海嘯中備受稱許的加拿大銀行, 受衝擊程度相對比其他銀行為輕. 主要是因為早幾年, 很多加拿大銀行在海外的投資銀行業務, 都在競爭劇烈的環球市場鎩羽而歸(像TD和CIBC). 今次成績相對地好, 有幾多是人為? 有幾多是運氣實在難說.

金融海嘯也許令很多人將“長線投資”放在咀邊, 但分析員和投資者最關注的仍是新鮮出爐的業績表現,台下觀眾口說一套、心想另一套, 站在道德高位的葛霖可能最終淪為悲劇英雄.



(於2010年3月3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