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財”並進的管治方法

改革開放三十年, 中國的廉價勞工和進取的營商態度, 締造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幾翻. 下一步我們又應該怎樣走呢? 昔日的經營方法和勞資關係, 在未來的日子可能行不通. 富士康電子廠和本田汽車零件廠近日發生的工潮便是一警號.

富士康工潮, 原因眾說紛紜. 有人說是由於薪金苛刻, 但見諸應徵工作的人絡繹不絕, 可能並不完全正確. 有人說是員工覺得公司管理手法粗暴, 再加上沒有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 例如: 宿舍安排和工作單位分割, 員工未能和同事一起作息, 引致人際關係淡薄, 缺乏同工之間的支持. 亦有人說出事的工廠員工接近40萬, 遠遠超出一個專注生產的企業的管治能力. 這些都可能是問題的一部份, 但我覺得事情的癥結在於, 今天的工人和三十年前帶拓荒精神的勞動力已經大大不同.

過往跑IPO的時候, 因為進行盡責調查, 曾經參觀不少工廠, 當中有台資、有港資. 很明顯, 台灣廠商的管理方法比香港廠家嚴謹, 一般規模比較大. 廠房裡的標語亦比較多, 很有軍訓的感覺, 這亦反映在台資工廠的生產效率一般都比港商高這現象上.

西方傳媒喜歡把中國工廠描繪為人間錬獄, 真正在中國經營製造業的商家卻知道, 在中國工人管不好, 什麼都不用談. 出了事, 地方官員由於恐懼“民怨”(影響烏沙), 很多時候都會站在工人的一方. 甚至有些時候資方生意失敗, 要關閉工廠和解散工人, 也要通過重重審核, 才能獲得當地政府批准(經“疏通”過的官員是例外). 事情並不單是無良顧主剥削員工那麼簡單.

為了安定工人, 在中國營商, 人事部是一個重要的部門.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保安工作上. 我認識一位在中國經營四十多家廠的港商, 因為無法控制工廠物資被工人盜竊, 最後決定直接掌管轄下的所有工廠的保安部.

在中國“一孩政策”底下, 新生代的年青人, 即使是出生在物質條件較差的地區, 都是在父母的寵愛中成長. 過去三十年, 國家經濟算是穩步向上, 亦沒有出現像文革般的大規模政治運動, 人民在不同程度上是生活在安穩中. 相對地, 吃苦能力亦比過往遜色.

人的需求隨著自身財富而改變是自然定律. 2008年, 中國政府提出的勞動法雖然惹來不少廠家的抱怨, 但方向是正確的, 只是執行的時間表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政府看到的, 資本家又看不看得到呢?

(於2010年6月2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