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向內走到向外走

早些時候去了一趟海參崴, 引發了下面的感想.

香港作為中國大陸海外貿易和資金往來的渠道, 行之有年. 要準確掌握環球資金去向, 一定要了解地緣政治. 為了平衡美國的霸權,中國和俄羅斯近年愈走愈近, 中央拍板“沿邊開發”, 阿穆爾(黑龍江)兩岸商機處處.

今天, 俄羅斯的人均生產總值是中國的三倍, 接近九千美元. 相比俄羅斯, 我國的資源是非常貧乏的. 但中國民族性的勤奮務實和渴望改善生活是眾所皆知的. 我們最大的資產卻是人.

俄羅斯文化和科技的底子深厚, 我記得我唸工程時, 一位教授曾經提到美國戰後的航空科技突飛猛進, 是得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蘇聯投奔美國的一批科學家(當中有不少是猶太裔). 俄羅斯人亦是以堅忍見稱. 大戰時, 蘇聯抵抗德軍的血肉長城, 是歴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大戰中, 蘇聯損失了四千萬人, 比中國的三千萬人還要多). 蘇聯解體三十年, 俄羅斯首十年的經濟發展非常堪苛, 1998年8月, 俄羅斯政府宣佈政府的盧布票據 (GKO) 債務重組, 引發了另一波的金融風暴. 但近十多年來, 得利於天然資源價格節節上升, 國家和人民都充滿自信. 我很多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朋友都覺得當地的商人和官員, 氣焰與石油價格成正比. 莫斯科的的士價錢更是世界各主要城市之冠.

全球最大的鋁礦生產商俄鋁今年年初在香港上市, 是俄國企業在海外上市迄今為止的最大宗. 香港聯交所的高層並未滿足於此, 仍是馬不停蹄, 不單只在俄羅斯, 而且在外蒙、哈薩克、南韓、印度和越南、宣傳香港的上市平台. 聞說不少地方的反應亦非常正面.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香港的主要角色, 一是身先士卒投資大陸; 二是作為外資走入中國的嚮導. “向內走”過去為香港提供了數不盡的商機. 展望未來, 國內的軟件和硬件逐漸成熟, 與外界的距離愈拉愈近. 香港的中介人角色慢慢退居二線, 這趨勢是無可避免的, 差的只是時間而已. 但從另一角度看, 中國慢慢富起來, 資金亦要找尋出路, 香港文化、政治和地緣都是中國資金“走出去”的理想第一站. 香港如果能夠利用這天然優勢, 將一些高水平的公司吸引到香港集資, 和國內的資金匯合, 不是三全其美的事嗎?

夏主席冰雪聰明、做生意八面玲瓏, 然而普通話卻不大靈光, 在不用“刨冬瓜”的地方另創商機倒是因地制宜.


(於2010年6月11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