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去了一趟海參崴, 引發了下面的感想.
香港作為中國大陸海外貿易和資金往來的渠道, 行之有年. 要準確掌握環球資金去向, 一定要了解地緣政治. 為了平衡美國的霸權,中國和俄羅斯近年愈走愈近, 中央拍板“沿邊開發”, 阿穆爾(黑龍江)兩岸商機處處.
今天, 俄羅斯的人均生產總值是中國的三倍, 接近九千美元. 相比俄羅斯, 我國的資源是非常貧乏的. 但中國民族性的勤奮務實和渴望改善生活是眾所皆知的. 我們最大的資產卻是人.
俄羅斯文化和科技的底子深厚, 我記得我唸工程時, 一位教授曾經提到美國戰後的航空科技突飛猛進, 是得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蘇聯投奔美國的一批科學家(當中有不少是猶太裔). 俄羅斯人亦是以堅忍見稱. 大戰時, 蘇聯抵抗德軍的血肉長城, 是歴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大戰中, 蘇聯損失了四千萬人, 比中國的三千萬人還要多). 蘇聯解體三十年, 俄羅斯首十年的經濟發展非常堪苛, 1998年8月, 俄羅斯政府宣佈政府的盧布票據 (GKO) 債務重組, 引發了另一波的金融風暴. 但近十多年來, 得利於天然資源價格節節上升, 國家和人民都充滿自信. 我很多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朋友都覺得當地的商人和官員, 氣焰與石油價格成正比. 莫斯科的的士價錢更是世界各主要城市之冠.
全球最大的鋁礦生產商俄鋁今年年初在香港上市, 是俄國企業在海外上市迄今為止的最大宗. 香港聯交所的高層並未滿足於此, 仍是馬不停蹄, 不單只在俄羅斯, 而且在外蒙、哈薩克、南韓、印度和越南、宣傳香港的上市平台. 聞說不少地方的反應亦非常正面.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香港的主要角色, 一是身先士卒投資大陸; 二是作為外資走入中國的嚮導. “向內走”過去為香港提供了數不盡的商機. 展望未來, 國內的軟件和硬件逐漸成熟, 與外界的距離愈拉愈近. 香港的中介人角色慢慢退居二線, 這趨勢是無可避免的, 差的只是時間而已. 但從另一角度看, 中國慢慢富起來, 資金亦要找尋出路, 香港文化、政治和地緣都是中國資金“走出去”的理想第一站. 香港如果能夠利用這天然優勢, 將一些高水平的公司吸引到香港集資, 和國內的資金匯合, 不是三全其美的事嗎?
夏主席冰雪聰明、做生意八面玲瓏, 然而普通話卻不大靈光, 在不用“刨冬瓜”的地方另創商機倒是因地制宜.
(於2010年6月11日刊登於明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