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 – 洋與土的分別

因工作關係, 中外銀行家都交往不少, 跟他們的關係有時是主有時是客. 如今, 算是半個圈外人, 再看風雲, 倒是別有體驗.

國內銀行分等級, 既反映規模亦反映在國家政治架構裡的地位. 銀行中以國有的五大銀行(工行、建行、農行、招行及中行)為首, 五大行高級職員等同於政府高幹, 股票分析員可能覺得民營銀行的經營效率可能比國有銀行高. 然而, 在中國以權為先的社會體制下, 國有大銀行與一般民營股份制銀行是尊卑有別的. 試過參加一國有銀行的外省活動, 領導是來自北京的副行長. 當地分行職員見到北京的行長都前踞後恭, 就連當地的客戶亦排著隊很殷切地等候和總行的領導握手, 這情景不禁令我想起譚詠麟的電影《假如我是真的》.

土是這般, 洋又如何? 投行“生涯”(更正確的說法是“薪水”)令人羨慕, 惹來不少尖子折腰. 在北京君悅酒店, 英文瑯瑯上口的長春藤畢業生替山西來的大款點煙是常見的場面.

為何中外的銀行家身份和舉止會有那麼大的分別呢? 北京銀行的副行長的薪水可能連投行的阿蘇(Associate)也比不上. 然而, 但他擁有的權力既可影響手下的升遷, 批核的貸款亦可能決定企業生死. 反之, 看似風光的投資銀行家, 如梁伯濤所說『不過是高級“擦鞋仔”而已』. 雖然生意做成之後, 銀行分紅絕不手軟, 但工作上實在說不上什麼尊嚴.

權與財的不對稱是中國金融業的一個積弊. 早年, 在內地請一些中國朋友打高球, 結帳時都刻意隱藏銀碼, 因為一場高球的草坪費可能就是這位國家機構交易員的一個月薪水. 近年聞說國內金融機構一線員工的薪酬已經倍增. 一直以來, 不少外資機構在中國擴充業務時, 高薪挖角. 像外管局般的大機構便會將這些外資行列入黑名單, 有段時間不與他們做生意, 以警傚尤.

中外銀行家舉止各異, 亦與銀行經營的業務有關. 國內銀行主要經營的是存貸業務, 銀行家代表資金, 客戶對他們自然必恭必敬. 反之, 外資銀行近年目標是非利息收入(Fee Income), 賤視用資產表來賺錢. 所謂非利息收入就是經紀業務, 投行和客戶的主客地位跟商業銀行有很大分別.

銀行業務靠的是人才, 不同的土壤孕育出不同的人才.

(於2011年3月17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