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對手、值得學習的鄰居
日本人排隊,中國人搶鹽。 日本發生世紀天災,經濟和人命冒受慘重打擊的同時,國民的忍耐和紀律卻贏得全世界的讚賞。近年日本變了香港和大陸旅客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個人對日本的產品,除了食以外,興趣不大。日本時裝給我最大的印象是,街道少女在大暑天穿著短裙加上leg warmer! 日本的電子和遊戲產品,我總覺得是奇技淫巧,坦白說,年紀長也怕看冗長的說明書。 上輩中國人由於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自然對日本人抱有敵視。我記得我的中學歷史老師就堅決不用日本貨,包括當年已經差不多是每家必備的電飯煲。有國內經營汽車銷售的朋友告訴我,到今天,南京的日本車銷情,仍然比其他相若中國城市低,可見戰爭的烙印仍然影響着劫後餘生的一代。 日本人的客氣是街知巷聞的。有人笑謔說,交通意外後,兩方人都會急不及待從車內走出來向對方鞠躬道歉賠不是,這樣的事情只有在日本才會發生。 留學日本的名記者張宏艷說“日本人每做一件事也會考慮到對其他人的影響….日本人顧全大局的心理質素是久經訓練的”。 但日本人的優點也是他們的缺點,忍讓和守法令他們不願意挑戰權威。二次大戰時,軍國主義興起,民間卻完全沒有自我反省能力,任由日皇領導下的東條英機政府為所欲為。福島核爆危機中,菅直人堅持東電員工置諸死地而後生,東電管理層亦只有啞忍接受。 以我的老本行為例,日本國內資本市場規模龐大,但我任職交易室的年代,卻很少聽到有什麼出色的日本交易員。在東京交易室賺大錢的很多都是Gai-Jin(老外),因為要在市場爭勝,思想另類遠比服從和守規矩重要。 近年讀多了一些中日戰爭的歷史,明白到日本皇軍之所以能夠憑著蕞爾之地,迅速成為亞洲最大的軍事勢力,跟他們國民質素有莫大關係。歷史學家王仁宇早年投身行伍, 他的回憶錄中提到: 戰後國軍接收的日本降兵,戰俘的紀律和衣履整齊都給他很深的印象。新加坡立國總理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及新加坡日治期間,盜賊絕跡,治安比英國人管治時還要佳。當然, 他更多是歸功於高壓統治的成功。 今天的地球村,大家都接受唇齒相依的現實,日本受創,引起iPhone供應緊張,美國國內亦有通用車廠因為零件供應中斷而停工。中國和日本,一海之隔,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上世紀初,大和民族曾經是我國知識分子學習的對象,但倭寇和皇軍亦曾是中國人的夢魘,是敵是友,福兮禍兮,一念之差而已。 (於2011年3月24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