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就是買辦城市!

眾人皆為香港的前途的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爭辯不休,其實香港的本質就是買辦城市;過去是,現在是,未來的前途也是。

買辦一詞,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明代地方衙門向民間採購日常用品專設的職位。買辦英文作Comprador,起源自西班牙文之Comprar,購買之意。香港開埠以來,華洋雜處,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買辦在中外商業活動起重要作用。早年,他們作為華洋商人之間的中介人,不但參與了開埠初期的正常出口貿易,也涉及販賣鴉片、走私逃税、掠賣苦力等惡業。由於買辦是昔日封建社會和洋勢力崛起的衍生物,它的存在一直與中國被侵略、勞役、壓迫的歷史連在一起,受人非議,晚清官員如李鴻章、張之洞、王先謙等都抨擊過買辦,但他們又不得不借用買辦為自己服務,甚至委派他們出任政府要職。

李鴻章是這樣批評買辦階級的:「其人不外兩種,一,廣東、寧波商伙子弟......輒以學習通事為逋逃藪;二,英法等國設立義學,招本地貧苦童稚,...... 市兒村豎,來歷難知,無不染洋涇風氣...... 此更種人者,類皆資性蠢愚,心術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 所識洋字,亦不過貨名價目,與俚淺上理」,這些人「獲利最厚」,而「無所忌憚」。昔日李合肥的偏激言論, 是否與今天有些人對"舊電池"和富豪二代的評語,似曾相識!

上面對買辦的批評,是抺殺了買辦對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重大貢獻。近代中國社會的大變動時期,他們以篳路藍縷的鬥志,披荊斬棘的堅毅,積極投身中國現代化,成就彪柄。買辦因為身分受洋商壓抑,加上親見國家利權大量流失,民族意識愈來愈強,有些走上「實業救國」之路,與洋商競爭,投身建國大業。祖籍香山的買辦容閎,是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畢業生,他促成了中國第一座機器廠江南製造總局,亦安排了中國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中國現代化留下火種。批評買辦為洋奴,是不公平的,

買辦除了是經濟的先行者,文化的中間人,很多亦是社會風氣的革新者。他們熟識西方的語言文字,吸收新思潮,事倍功半。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追溯歷史,香港這塊買辦聚居的彈丸之地,是不少革命黨人庇身之所。

香港背靠祖國,政治上目擊過清代的亡朝,民國的崛起,新中國的成立;經濟上,當祖國闭關动乱的時候,我們享受英國殖民地的法制和治安,回歸祖國後,我們又受益於大陸的經濟起飛,這塊福地確是左右逢源。這些年來,我們賣的東西,一直都是洋器中用,這些器可以是韓戰時代的藥材,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開放初期的個人電腦,又或是近年的公司上市。時移勢易,華洋的相對地位,亦由上世紀初,維多利亞山頂是洋大班的禁巒,到了今天洋侍應在蘇豪區托餐,比目皆是。

今天香港這個買辦的優勢,仍然存在,我們要好好利用這歷史的因緣,為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盡一分力,而不是淪為茲茲唯利的賺錢機器。

上文參考書目:
1. 中文大學曆史系,〈買辦與近代中國〉,三聯書店,2009
2. 陳明銶 饒美蛟,〈嶺南近代史論,廣東與粵港關係1900﹣1938〉,商務印書局,2010


(於2011年4月11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