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春風吹又生

兩年前的金融海嘯,市場流動性出現裂口,加上雷曼倒閉,拖累不少依賴投行作主要經紀(Prime Broker)的對沖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人心惶惶,不少基金經此打擊後,便一沉不起。

事隔兩年,全球對沖基金的總資產,近日再創新高,打破2萬億大關(美元,下同)。美國很多大的機構投資者, 例如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都公開表示會加碼投資對沖基金,市場人士估計,全球對沖基金的總資產會在5年內增加3倍。

兩年前,很多投資者對對沖基金不滿,基金表現尚是其次,更令人失望的是基金投資策略名不符實,很多曾經答允投資者提供流動性的基金,艱難時期都要〝關閂〞(Gating)。

此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地產基金和商品基金等, 這些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投資表現, 理論上,是獨立於股票指數或長債的收益, 海嘯中,很多對沖基金的表現, 和大市差異無幾, 投資者很多都抱怨為何“對沖基金不對沖”; 不滿歸不滿, 單長不短(Long Only)的傳統基金的管理費不算相宜,愈來愈多投資者覺得物非所值,一是這些投資策略自己也可以複製;二是如果要製造市場系統回報(Beta),大可以買收費低廉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比之銀行, 金融海嘯中, 對沖基金沒有用過政府一分錢。行業火鳳凰重生之後, 整合是必然的,強者愈強, 管理資產超過10億的,才能得到重量級機構投資者的青睞, 少於1億元的, 便要面對嚴峻的汰弱留強。投資者選擇基金時,過往表現之外,運作系統、風險管理能力和規模亦是同樣重要。

很多人帶着道德眼鏡看對沖基金,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 未幾亞洲金融風暴爆發, 外國對沖基金狙擊港元, 政府視之為黑暗勢力,相信讀者都記憶猶新. 我覺得將市場放在道德的層面去討論,是沒完沒了的. 總不成, 陽光燦爛的時候, 開放市場,享受外資湧入. 市況一旦逆轉, 卻用道德棒子去壓人. 熱錢也好、冷錢也好、外國投資者也好、本地投資者也好, 大家對他們都不應存有任何幻想. 基本的假定是他們都是唯利是圖的. 反過來說, 政府亦不用太過迂腐, 老是背負著貞節牌坊, 要捍衛什麼市場自由.

13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 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總理頂着外國壓力,將馬幣匯率從自由浮動改為與美元掛鈎, 西方社會嘩然, 事後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政府要穩定經濟,只要考慮周詳, 沒有什麼手段是不可以用的:外匯管制、固定匯率、徵收進口出稅…. 對沖基金在暗,政府在明,遊戲就是這樣玩的。

(於2011年4月26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