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湯碗和一茶匙之爭

離岸人民幣業務為香港金融市場帶來近年罕見的亢奮, 也帶旺了銀行的就業市場. 我有些做外匯和債務資本市場(DCM)的朋友, 都因為銀行擴充人民幣業務增聘人手而跳槽. 然而, 香呼呼的佛跳牆自然惹來各方覬覦. 最近, 新加坡政府宣佈要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 據聞, 特區政府對此事反應甚大, 雙方都在中國財金官員耳邊各自表達, 甚至互相傾軋.

有人覺得香港政府不應該那麼小氣, 要獨攬全部人民幣離岸業務; 反過來說, 如果香港政府不爭取, 又會否被人批評為危機感不足呢? 要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 香港有絕大的先天和後天優勢. 因為無水不成, 水是什麼呢? 水就是儲水池,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之所以活躍起來, 是因為去年中央變相容許企業將資金換取人民幣. 投資者預期人民幣升值, 香港的儲水池便一下子暴漲. 由一年前不足100億元, 到今天已經超越5,000億元. 有了水之後, 資金找尋出路, 之後的點心債券市場已是後話.

如果要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發展人民幣業務的條件, 我們就要仔細分析不同產品的商機. 先說外匯. 新加坡外匯市場遠在十多年前, 在政府大力支持外資銀行在獅城開設交易室後, 外匯交易量早已超越香港, 但是外匯交易在人民幣業務中, 可供發展的空間很小. 因為北京政府不會輕易放棄外匯現貨(Spot)定價主導權, 為了防止炒作, 現貨市場出現多個中心, 也不一定是好事, 較大空間, 只是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而已.

至於債券市場. 香港的融資業務, 不論是股票或債券都比新加坡發達. 只要中國的經濟規模繼續擴展, 香港有地緣和信息優勢, 新加坡是很難追得上的. 近期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 房託業務, 新加坡明顯做得比香港出色. 但第一隻人民幣房地產信託基金卻是在香港上市, 這反映融資機構明顯視香港為主要的離岸人民幣融資中心.

最後, 想討論一下離岸人民幣基金. 我的基金朋友剛剛從歐洲路演回來說: 人民幣基金已經靜靜地起革命, 很多歐美的基金經理都有意成立人民幣基金, 亦是因為產品供不應求導致“點心債券”銷情大熱. 基金行業是新加坡政府的扶植重點, 過往不論是硬條件, 例如稅務優惠, 抑或軟條件, 如居住環境、空氣、國際學校等等, 新加坡都贏香港一個馬鼻. 但近年亞洲新興市場的投資活動都聚焦在中國, 很多基金都將基地從新加坡轉移至香港. (另一個新興市場是印度, 新加坡是有地緣優勢的; 然而, 印度市場比較封閉和內向, 國內資金需求和供應相對平衡, 並沒有為海外投資者製造大量的參與機會).

星港兩地經年都為區內金融中心地位而角力, 新加坡要分人民幣離岸業務的一杯羹(香港想爭的是整碗), 成事與否還得看北京的意願.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 北京樂於看到超過一個海外城市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 鑑於香港的優勢非常明顯. 北京可能覺得將整塊的生意分一小片予新加坡, 於大局無損, 亦可圖個保險, 兼做個順水人情. 如果沒有北京的首肯, 新加坡也不會自己舉手.

市場不是絕緣, 香港要獨攬人民幣業務是不切實際的. 市場的發展亦未必依隨特區甚至北京官員的主觀願望. 人民幣離岸市場未來的發展, 仍然是充滿變數: 升值何時了? 會不會廣泛地被接受為儲備貨幣? 離岸儲水池是否有回流機制? 這些都是重要契機.

香港和新加坡, 有相同、亦有絕大的不同. 新加坡是一國家, 香港是特區. 新加坡和中國的利益互換(中國近年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 早前新加坡與雲南亦正在磋商興建高鐵). 與特區和中央政府的互補, 是截然不同.

(於2011年6月7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