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輸的不是銀行?

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上週出席美國參議院見證會,解釋銀行闖下的20億美元風波(倫敦摩通最初傳出〝佛地魔〞交易員手持信貸衍生指數CDX龐然大盤消息時,戴蒙稱之為茶杯裏的風波)。


見證會內,戴蒙的陳述並無新意,基調是摩根大通仍然是全美國實力最雄厚的銀行,參議員們也並沒有給他很大的壓力。

輸了那麼多錢,人們自然追究銀行是否應該參與這樣的交易,然而,正如戴蒙在見證會中所說,摩通之前通過指數進行對沖,曾經賺了很多錢。摩通的盤,是由三月底開始隨着CDX指數上升而逆轉(見附圖),之前摩通贏錢時,令不少對沖基金都叫苦連天,要知道炒賣CDX指數的,都不是一般的街坊投資者,主要是對沖基金和具實力的金融機構,零和遊戲之下,摩通的得是對沖基金的失,如果故事在三月底終結,可能會出現有些富豪. 因為投資對沖基金而損失慘重,果真如此,傳媒和輿論反應也許會截然不同.

交易工具本身並不存在對與錯,端看用家是誰。事實上,隨着政府對銀行自營坐盤(Proprietary Trading)的監管越來越嚴緊,很多交易員都選擇離開銀行,轉職作對沖基金經理,亦有銀行將自營業務分柝,獨立運作,當然不是每一個交易員都能適應新的平台,更重要是沒有客盤所帶來的市場資訊,對短期市場的觸覺可能沒有之前那麼敏銳。其實即使在銀行裏面,炒賣亦分很多種,有的是因為要替客戶和銀行間的市場開價而建立的短期倉,一盤稱為Flow Trading ,有些是完全獨立於客戶交易,用銀行資金來炒賣的自營買賣,亦是美國推出的沃爾家法例(Volcker Rule)嘗試杜絕的銀行活動。

對沖基金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屍橫遍野,但不少機構投資者(包括資產以百億美元計的美國退休基金)仍然堅持投資,他們相信非指數或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是整體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去年,全球對沖基金的資產總值已經突破2萬億美元,接近2008年第二季的歷史高位。










(於2012年6月22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