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牙塔到交易室

那天,法國同事拿了一Termsheet給我審批,我心裏想: 寫得那麼複雜,人家怎看得明呢?(會不會讀者看我的專欄也有如此感覺呢?)


法國人活躍於投行業務尤其是衍生工具和數學模型有關的工作已有一段日子,我在不同的機構與他們共事很多年,有些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我曾不止一次取笑他們寫的東西,為什麼那樣艱澀,是自我滿足多於照顧讀者。

在投行做數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工作的人,一般稱為Quant,據稱今天投行裏面,每三個Quant 之中,就有一個是法國人。Quant的工作範圍很廣,有些是在前台(Front Office)直接幫助交易員開價,亦有些是在中台(Middle Office)做研究和開發價格模型,近年風險監控愈來愈吃重,一些支援部門,例如Compliance 和Risk Management也會聘用Quant 擔任審批價格模型和計算風險的工作。

法國籍的Quant,很多都是出身法國的名牌大學(Grandes écoles),他們由象牙塔走入交易室,每天經手的銀碼數以億計,但我的朋友告訢我,對大部分的法國人來說,錢並不是人生的第一大目標。諷刺地,近年多宗投行交易室出事,都跟法國交易員有關,例如剛出事的摩通信貸對沖(虧損尚在結算中),〝倫敦鯨〞交易員Bruno Michel Iksil和他的上司都是法國人;2008年法興(Soc Gen)的股票對沖部門詐騙案,損失接近50億歐羅,涉事的交易員叫Jérome Kerviel,也是法國人。Kerviel和一般Quant不同,只是一學歷普通的中級職員,由中台轉作前線員工。出事後,調查顯示他個人並沒有因為秘密持倉而獲利。

為什麼今天法國人雄霸Quant的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美的追求,他們研究數學模式的出發點不一定是要賺多少錢,而是解決一個數學難題帶給他們無限樂趣。這種追求完美的堅持,不經意地令他們雄霸衍生工具市場。

投行推出一個新的衍生產品,首先要建立一數量模式計算產品的理論價值(Theoretical Price),然後視乎客人是買是賣,再將理論價格提高或降低,差格就是利潤。早期,所謂理論價格亦只是預期現金流(Expected Future Cashflow)的淨現值(NPV)而已,完全沒有考慮在未來日子在市場上對沖的實際成本。法國Quant主導之後,才將計價模式的精確度提高。

第一代的衍生工具,主要造市商是美資投行,他們着緊的是將最大的利潤包裝在給客戶的價錢裏面,只要利潤空間寬闊,理論價格算得精不精準,並不重要。但日子久了,競爭對手增加,能夠開價開得最貼近理論價格的,才會贏得客戶生意。

民族性絕對影響銀行的管理作風,美國人的冒險進取、日本人的重團體輕個人、蘇格蘭人的保守穩健、法國人的應該算是浪漫吧!

(於2012年6月4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