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帶來的是國進民退

全世界都在等待QE3(第三輪量化寬鬆).


金融海嘯以來, 轉眼又快三年. 資產價格漲了,基層人民的收入卻停滯不前, 一旦資產不再增值,財富效應帶來的自我感覺良好消失,消費意欲下降,經濟難免再次走入衰退。復蘇的路是漫長的。經濟學上有所謂“邊際效益”,QE3的邊際效益也是愈來愈差。

追溯源頭, 金融海嘯的發生是因為經過接近30年的低息環境, 世界生產力出現過剩, 抗衡這揮之不去的夢魘的是大家對新興國家消費力的憧憬。最新消息傳來,中印這兩金磚國已經出現增長放緩. 生產力的供求不調整,真正復蘇永遠是海市蜃樓。

中國上一輪的4萬億量化寬鬆間接激發了進一步的國進民退. 中央的種種動作, 目的是維穩, GDP增長只是表象, 要提高GDP, 多幾個巨型基建頂目便成, 反正政府也不缺錢, 但更直接影響民心的是銀行體系的穩建和小市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歐美的QE, 實際就是用納稅人有形的錢和無形的政府信譽去拯救銀行. 在過往的QE 中, 這點是做到了. (今天, 還有人質疑美國政府如果當初肯對雷曼伸出援手, 金融海嘯是否可以避過一劫.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依歐洲的最新發展看, 銀行的國有化是無可避免的.

中國銀行的處境和歐美的不一樣, 中國仍然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大國, 而國民大部份的資金都存在銀行, 再加上利率管制偏幫銀行, 所以溫總才有一句“銀行怎可以不賺錢”, 中國銀行惹人擔憂的是壞帳. 中國保增長, 目的是避免企業陷入財困不良貸款暴增, 亦是將總貸款的餅做大, 令壞帳比率下降.

政府要銀行增加貸款, 但壞帳還是要銀行負責, 銀行唯有向最不需要錢的機構尤其是具規模的國企貸款, 這既可達到貸款目標、又可避免虧損. 資金用在不急處, 反而走向固定資產, 樓價又怎能不升! 大家還記得當政府呼籲大家控制樓價時, 一些巨型國企地產公司卻在土地拍賣場上踴躍舉牌, 屢創樓價新高!

至於市民收入和GDP的關係, 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是, 中國的GDP增長, 主要都是來自第一第二產業和一些壟斷行業. 長久以來, 中國GDP的增長率都是高於人民收入的增幅, 如果國家還富於民, 例如減稅, GDP的增長也許會放緩, 人民收入的增長倒可能首次趕過GDP, 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保八不一定是硬道理.

(於2012年7月3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