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一姊求退、渣打壯士斷臂
上週跑經濟線的記者真的不愁頭條.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出現高層變動, 原匯豐銀行香港區一姐馮婉眉(Anita)將於二月中離職.
銀行增設大華區總裁一職, 總管大陸、香港及台灣三地之業務, 由現位中國區總裁黃碧君出任.
而黃碧君現時的職位則由環球銀行市場主管廖而健(David)接替. Anita、Helen和David都是舊相識 (David是前房屋署署長廖本懷和毛妹伉儷的二公子). 大機構人事變遷稀疏平常, 我的經驗是要朝那頂層角落無敵海景、很大很大的大班房進發, 才能之外, 耐性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
Anita和Helen都是匯豐的Group GM, 是band
0的高高層. Helen接手前任的翁富澤(Richard Yorke)的中國業務後, 匯豐大陸的關係網明顯擴大, Helen固是功不可沒, 但亦反映中國经过這十多年的經濟崛起, 自信心和自專心都爆棚, 用一個”老外”來建立關係已經是行不通了.
渣打關閉全球股票業務, 當中包括股票資本市場(ECM) 、股票研究部和銷售, 在港裁員估計近100人, 全球再削100個職位. 渣打和匯豐都是歷史悠久的英資大行,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 渣打憑藉在新興市場的定位加上之前在投行業務比重不大, 損失較輕, 因此股價跑嬴“阿爺”同業幾個馬位. 當年我很多朋友被一線投行辭退後, 輾轉都投向渣打的懷抱. 渣打趁勢發展投行業務, 一時間成了很多高薪厚職的人的歸宿. 2007至2009年期間市場上仍然提供signing bonus的, 實在寥寥可數, 渣打是其中一家.
匯豐和渣打雖然都是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還是“不日落”國時成立的英資大行, 一直都是競爭對手, 股價有陣是 ”阿爺” 跑羸, 有陣是“揸兜”跑嬴. 那年, 渣打大班薛利民 (Peter
Sullivan)宴請我當時服務的銀行的主席到他們30樓的dining hall午宴, 我黍陪末席. 席上薛利民提到左鄰(我仍然記得薛利民用手比劃獅子銀行的座落), 在港元債券市場以本傷人, 只求市場佔有率不計利潤, 令行家叫苦連天.
渣打近日股票受壓, 股東們給管理層很大的壓力, 但經營銀行, 開源節流的板斧來去都是那幾招, 裁員是一當然選擇, 至於刀口為何今次落在股票業務上, 亦不難理解. 要維持一個具競爭力和規模的股票業務, 研究和銷售團隊所費不菲, 但IPO的氣候很難捉摸. 過去商業銀行爭取投行生意, 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用貸款來做餌, 渣打早時亦是藉此而嬴得不少生意, 但是近年我認識的一些客戶亦開始有微言, 說渣打的所謂貸款是口惠多於實際.
其實股票業務如果地區覆蓋廣, 在不同國家持有的經營牌照仍是值錢的. 我的舊東家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當年要瘦身, 亦選擇將收購荷蘭銀行得來的股票業務賣給馬來西亞的CIMB.
但今天, 新興市場熱潮已退減不少, 渣打管理層那麼決斷(據聞只有少數員工在事前知道), 可能是要盡快提出節流方案向股東交代. 去年出售安信信貸, 本以為non-prime lending是搶手貨, 也擔誤了一段時間. 今次要脫手股票業務, 估計難度更高, 唯有快刀斬亂麻.
再說一點因緣吧! 去年6月升任的渣打香港區行政總裁陳秀梅是我YPO的會友.
May是馬來西亞人, 會計師出身, 加入渣打前是嘉誠 (Cazenove)的亞洲總裁和合伙人. 嘉誠是一老牌英資證券行, 2004年, 犘根大通收購嘉誠的英國業務, 嘉誠歐洲和亞洲卻維持獨立運行. 2008年底, 全球金融市場恐慌之際, 渣打宣佈收購嘉誠, May的團隊成了渣打股票部門的骨幹, 今天渣打裁的正是這部門. 雖然May當年手下的大將很多早已離任, 始終投資銀行家上車轉車落車, 平常事一宗.
(於2015年1月19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学习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