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朗脫鉤, 電子平台告急

瑞士法朗與歐元脫鉤, 兌美元一度升值近20%.  瑞士是小國, 瑞士法朗亦不是環球主要貨幣.   瑞朗脫鉤的餘波在香港可能只是大陸客赴港搶購瑞士錶一番而已.  但事件令我重新反思電子交易平台的風險.

FXCM(中文名稱是福匯)是美國最大的電子外匯交易經紀,  瑞朗脫鉤令它損失近2(美元。下同), 甚至要向美國企業Leucadia National Corp高息貸款3億維持運作. Leucadia香港人可能比較陌生;  公司在紐約上市, 市值大概在80億左右, 在行內有“小巴郡”之稱.   投資企業包括電訊、醫療、採礦和金融.   Leucadia也是精品投行傑富瑞(Jefferies)的股東.

在美國, 散戶在電子平台進行外匯交易, 可以付出低至2%的孖展.  瑞朗脫鉤, 2%的孖展面對20%的波幅, 客戶和經紀商自然損失慘重. FXCM出事後, 股價當天一度下跌88%, 還好瑞朗浮動吸引了不少炒家入市, FXCM的日均交易量繼後亦創新高, 270億元. FXCM出事主要原因是孖展客斬倉不及.  這些零售外匯平台吸引力在於方便和槓桿, 正是成也槓桿, 敗也槓桿.  

除了外匯經紀之外, 不少環球銀行亦因為電子交易系統反應不及,  遭客戶尤其是對沖基金“捉雞”, 損失據聞上億.  我記得高盛的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曾經說過:“作為CEO, 我每天都在想的就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黑天鵝”現在已經成了金融普及名詞, 亦令原創者Nassim Taleb暴得到大名, 其實“無常”這一概念在人類思想史中源遠流長, 並不是什麼新事物.

外匯交易電子化推行已經超過十年, 外匯作為交易室的一種主要金融產品, 比起利率和股票都簡單和標準化得多, 亦是最容易被放在電子平台上買賣. 

我入行時, 是上世紀80年代中, 外匯交易是一吃香的行業, 那時歐羅還未誕生, 有些交易員專做交叉盤對沖, mark yen cross, dollar yendollar mark對沖mark yen的匯價, 密食當三番也賺得盤滿鉢滿.  如今外匯市場, 交易主要集中在歐羅, 勉強加上日元和英鎊(見附圖), 花樣愈來愈少, 賺錢的空間亦愈來愈窄, 銀行要減低成本, 自然將大批的客戶趕上電子平臺.     30年前, 一級投行的外匯交易員在全世界不同地區的交易室加起來, 人數隨時過百;今天, 即使是最具規模的投行, 全球G7貨幣現貨交易員的人數加起來可能不足20.(這裡說的是外匯現貨(spot), 期權比較複雜, 所牽涉到的人手可能比較多.)

外匯交易電子化之後, 這幾年金額愈做愈大, 買賣差價卻愈開愈窄, 銀行不自覺地承擔了更大的流動性風險.  瑞朗脫鉤可能是一警鐘.

:   全球外匯市場主要交易貨幣(20134)

貨幣*
佔有率
美元
87%
歐元
33.4%
日元
23.0%
英鎊
11.8%

*        由於外匯交易牽涉兩種貨幣, 所以成交量基數是200%



(2015130日刊登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