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有前途嗎?
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 但中國人是否世界上最好的工人呢?
日本YPO分會(www.ypo.org) 安排了一次先進製造業交流會, 因為主要是招待日本的會友, 招待方倒是很開放. 我和幾位香港的會友也應邀參加了, 同行者多是從事製造業, 我算是外行.
日本YPO分會(www.ypo.org) 安排了一次先進製造業交流會, 因為主要是招待日本的會友, 招待方倒是很開放. 我和幾位香港的會友也應邀參加了, 同行者多是從事製造業, 我算是外行.
行程中參與了數家不同行業的日本老牌廠家, 參觀完生產線之後, 東道主都會作半小時左右的匯報, 會中最常聽到兩句日文: 一是Monozukuri和Kizen(改進). Monozukuri, 這字很難準確翻譯, Mono是物品, Zukuri是製造, 包括了設計、採購和生產等整個生產流程, 但又單止是西方所說的技術, 而是一種對品質和生產過程高度要求的日本精神.
Kizen是延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全球的品質圈(Q Circle), 是參與生產的員工從下而上向品質和效率不停的挑戰, 日本人很引以為榮的. 我們參觀的其中一間工廠是零部件製造商, 在歐美亞洲都有分廠, 被問及推行品質圈最困難的國家是那個, 他認為美國工人比較自我中心, 再加上工會干預, 推行品質圈常常碰釘. 在日本, 領導可能只需要將話說一篇, 大家就會跟著做, 但在美國可以就要說上十多篇, 然而日本領導堅持, 往往最終亦能改變工人.
日本人的堅毅令製造業由戰後初期被謔稱“遲早丸”演變成上世紀80年代西方學習的對象. 但是, 近年日本很多品牌像新力(國內譯作索尼)業績大幅倒退. 我跟一些日本人交流, 他們覺得今天的領導愈來愈官僚化, 沒有第一代人的冒險精神. 但是他們仍然覺得日本的生產技術仍然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和日本相比, 中國工業家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專注. 這幾年我的生意很多時都涉及貸款給中國不同類型的廠商, 受益於全國的經濟起飛, 需求激增, 這些公司的本業都出現令人羨慕的增長. 然而, 很多老闆很快便嫌本業賺錢辛苦, 轉行炒地產或投機金融, 本業賺來的錢很多都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作為一個融資者, 我們不喜歡這類型的貸款人, 但要完全規避亦是很難, 最終亦只能在貸款利率上增加一些風險溢價.
日本和韓國的製造業都得力於政府支持和銀行低息貸款, 讓工業家可以很專注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不用為籌措資金而煩惱. 然而這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 銀行覺得客戶能夠專心發展所長, 不會好高騖遠, 把本業毀掉, 貸款也自然放心得多.
回程上, 我和朋友討論中國的製品業究竟有沒有前途, 他們很多都是在珠江三角洲開廠, 生意做得很大; 但近年飽受人民幣升值及國內工人薪金上漲所困.
我對製造業沒有感情包袱. 但中國人口多, 將農村的勞動力轉發到工業是經濟起飛當然的一步. 國家現在希望民間創富後, 刺激內銷, 用消費來取代投資在GDP內的比重. 人民幣升值、工資上升和加強環保都是在迫廠家升格, 走的是一步一驚心的路.
物競天擇, 營商者在整個價值鏈中爭取利潤空間最大最闊的一環, 這不單是無可厚非, 甚至可以說是向股東負責. 在中國, 長遠看, 這不一定是在製造業.
論民族性, 我從來不覺得中國人的服從性、紀律和奉獻精神可以和日韓相比. 反過來說, 中國人的腦筋靈活和具創業精神倒是世界一流的, 我們可以產生巨賈, 但不一定代表我們會是世界頂尖的生產商.
(於2015年2月16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