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入市的原罪
習主席在美國說: 中國股市已經進入自我修復和調節階段. 執筆時, 上証指數重上3,000點, 在3,000至3,200點之間徘徊, 中央入市的成效仍然是市場爭論焦點. 很明顯中央的做法由當初粗暴入市至今天原全不露底, 態度和手法都有很大的改變. 政府入市長遠是好是壞, 定論為時尚早, 我的中盤看法有下面幾點:-
- 政府入市不需要有道德包袱.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龍頭, 2008年金融海嘯時, 政府何嘗不是大手入市, 用狼牙棒迫銀行合併、印鈔票收購金融資產. 金融海嘯轉眼已經8年, 當日財長保爾森的做法市場亦甚多爭議, 例如救AIG不救雷曼、強迫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被摩根大通吞併(出售價格比它的總部大廈的估值還要低)等等. 然而種種手段再加上聯儲局的史無前例量化寬鬆, 確實為市場帶來喘息機會;
- 入市的時間很重要. 今次中國政府干預市場, 很多“梳化椅上的教練”覺得入市太早, 應該等A股再跌多一點, 不應該在3,500點左右的位置出手. 意思是中國股市從高點跌下來, 下調了超過30%, 但市場並沒有出現系統性的風險, 畢竟中國跟美國不一樣, 美國股市的總值和GDP等量; 中國的股市就算經過瘋狂暴升之後, 仍然只不過是GDP的20%左右而已. 即使是遭人詬病的炒股配資活動, 其總融資量在銀行體系裡面亦只是零頭而已;
- 從另一個角度看: 當全民皆炒股時, 股市已經是民心所繫, 成了維穩問題.中央出手之後, 大陸的財經網站出現很多感謝共產黨的留言, 的確很多大陸人仍然視政府為救世主, 出手與否, 攸關黨的威信呢;
- 道德棒子很多時是弄巧成拙. 打擊貪污、打擊政敵也好, 政府慣用的手法是先令對方道德破產, 例如所有貪官都必定是淫亂的(真相是人皆好色, 豈獨是貪官, 關鍵是是否以權謀色). 嚴厲風行打擊金融違規者, 雖然師出有名, 但往往誤於杯弓蛇影, 輿論亦往往跟風對號入座, 像早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英仕曼(Man Group)中國區主席李亦非被傳“失蹤”,網上很快便傳出她是因為做空被中證監拘捕。事後證實她是被邀請協助調查,但涉及的事件與英仕曼無關(李自己本身亦不是對沖基金經理,她的專長是替跨國公司建立高層關係);
- 長官意志過盛. 我投資的大陸財經網站傳來消息, 政府正加緊監察國內網上言論, 很多網站的博客都不敢唱淡股市. 這當中有些是真實、有些是自我監管. 但淡友和炒家現在都是政府眼中的蝗蟲是事實, 然而, 市場是需要炒家的, 一個理想的市場是由70%長線投資加30%是短線投機者組成. 後者往往被標籤為炒家, 但他們的存在對市場的流通性非常重要. 我們常常聽到推出新金融產品需要做市商(market-maker), 做市商者, 提供短期流動性的炒家是也. 多數時間, 他們都不打算長期持貨, 只是希望利用買賣差價來賺錢, 又或覺得市場出現超買或超賣現象, 逆方向開盤來謀利;
- 最後, 政府入市難, 中國共產黨政府入市更難, 因為它是要背負很多原罪. 長期以來, 這個政府給人的印象是腐敗、效率低、不公開、不透明、不了解市場、不了解民生….諸如此類, 我覺得這些上綱上線的謾罵是不公平的. 平心而論, 中國政府對外資開放市場方面是蠻有經驗的, 迷蹤拳玩得很出色, 令外資摸不著頭腦, 唯有摸住石頭過河, 這轉頭來給監管者很多進退的空間. 但是今次中央入市的對手不是知法守法的瓷器外資; 而是膽正命平的缸瓦大媽, 政府入市難難在此.
(於2015年10月5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