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科技有可為


九月下旬, 出席Now財經台的節目, 主持人問:港府要開發金融科技(Fintech), 你認為“適度有為”能否成功?  我心裡其實沒有底, 既覺得香港在財經領域有先天優勢, 但好像迄今為止政府仍未疏理出一個清晰的方向.

同日下午, 香港科技園參加由香港科技資訊聯會舉辦的2015國際科技研討會, 在討論“顛覆性付費系統”的環節上, 有多位外國嘉賓發言,一位是來自以色列的工程師, 公司是開網上外匯交易軟件.  他居港兩年, 對香港的創投環境頗多批評; 覺得香港缺乏優秀的工程師, 好的人材都選擇投身金融業.  以色列的情況剛剛相反, 國家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工程師, 就是缺乏穿著西裝的金融家.  此外, 投資者也好、年青人也好, 都普遍缺乏冒險精神.  加上政府的的積極不干預傳統和媒體壓力, 任何帶風險的事情都幹不成. 另一位演講嘉賓是澳洲人, 意見剛剛相反, 他公司是開發比特幣(Bitcoin)跨境支付系統.  很早便已經覺得要衝出澳洲放眼亞洲, 成立公司總部時, 曾經考慮新加坡及香港, 最後選擇香港, 原因包括接近大陸市場、很高效率的經營環(他在數碼港的寫字樓是免費的)做生意很方便, 開公司約見律師和會計師、拿牌照等, 數天便弄妥.  兩個老外, 兩種南轅北轍的說法, 兩者都有參考價值. 

金融科技就像互聯網的發展一樣, 虛中帶實, 汰弱留強很快.  觀諸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初期風行的是P2P平台, 針對的是用戶數量, 希望取代傳統的渠道, 例子之一是去年10月在美國上市董事局粒粒皆星的Lending Club, 但是今天投資者對一個純粹中介的渠道愈來愈有保留.  分析員認為Lending Club的生意都是靠低息吸引債子轉戶, 並沒有開拓新的用戶.  Lending Club的股價在上市後最高曾經接近28(美元。下同), 但執筆時, 股票已經跌至13.

比特幣可以算是第二的互聯網金融, 目標已經不再是社區, 而是以顛覆性的技術去取代現行的第三方支付系統, 這有點像internet 2.0, 是利用科技去改善企業的運作, 而不是針對用戶數目.  比特幣曾經是投機者的寵兒, 幣值最高曾在201311月時超越1,200, 但最近已經回落至230元上下, 跌幅都不可謂不劇.  正如我早的文章提及, 我覺得比特幣不會成為像美元、英鎊、日元般流通貨幣, 但作為一種支付系統, 它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歷史悠久, 僅在紐倫之後, 擁有國際視野和網絡.  但如果以第一代互聯網業務用戶量為先的角度, 香港700萬人的市場實在是太小太小, 但是如果第二代的金融科技角度, 香港卻沉澱了很多經驗和人材、中後台操作非常有經驗、服務效率亦高, FinTech在香港是有可為的.

 

(20151015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