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擺孫中山上枱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月初訪問大陸,指定動作謁中山陵自然免不了,多年來兩岸巨頭會面都利用孫中山的身份來做橋樑,由早年的汪辜會都今天的習洪會,國民黨代表都一定會赴南京中山陵拜祭孫中山。

港獨經發酵後成了港毒,建制都希望利用歷史教育來建立下一代的愛國心,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很自然成了民族精神的圖騰。孫中山本名孫文,中山是來自他的日本名字—中山樵。 嚴格來說稱國父為孫中山是有點不倫不類,就好像稱呼人家作“陳李先生"般。洋人多喜歡稱他為孫逸仙博士。國父這稱號,孫中山在世時並未出現,是上世紀三十年代, 國民黨認祖歸宗創建出來的。

但要如果用孫文的歷史來作教材,我倒要替教育局長吳克儉局長籌謀一下。因為坦白說,孫先生當年完全有著今天我們視為反中亂港的兩大特色:-
1.        引入外國勢力。孫文的革命勢力根據地不是在武漢、不是在廣州、不是在上海、更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包括香港在內海外。孫先生籌錢能力特強,鬧革命沒銀両不行,孫先生鼓其如簧之舌感動了愛國同胞的皮夾。至於談到勾結外國勢力,沒有英、日、俄在不同時的支持,孫的勢力根本建立不起來;
2.        尋釁滋事,阻礙國家發展。對於當日執政的滿清政府來說,革命黨絕對是影響社會的安定繁榮。事實上,在滿清王朝最後十年,慈禧等的當權者意識到改革的重要,已經廢科舉、興洋學。有學者認為假以時日,中國是有可能演變成為一君主立憲的國家(我個人對這說法有保留)。鬧革命當然是不守法,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起家都是靠鬧革命,說得不好聽就是莽顧法治。

讀史,當然是求真。如果我們真的走進孫文在生的年代,會發覺真相和國共兩黨灌輸給我們的有很大分別。例如被兩黨極度污衊的軍閥代,思想開放,政治自由度比今天更高。此外,辛亥革命的流血程度遠低於中國歷史上大部份的政權替換,原因一方面固是民心思變,另一方面是風燭殘年的大清帝國已經被權臣把持。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益收場,靠的是像袁世凱般的權臣倒邊,大總統又怎能不讓他當。

今天“支那"兩字成了過街老鼠,按梁特首的話:傷害兩地人民感情。《環球時報》認為是13億人共憤。和“支那"一樣,“國家"這名詞亦是源自日本,在中國出現不足一百多年的歷史。之前黃土地上只有朝代,沒有國家。 

從開發民智的角度看,歷史當然應該教,但怎樣教,弄得不好,對當權者來說可能是弄巧反拙。建立民族感情,靠的不是政權、不是航空母艦、亦不是GDP, 是文化  

(2016117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