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人性與神性


5月中旬, 跟舊同學和朋友跑了一趟大西北, 從寧夏自治區開始, 經內蒙, 甘肅, 陝西, 末站湖北.  參觀了內蒙的藏傳佛教寺院、甘肅的麥積山石窟、陝西寶雞的重陽宮,  最後是湖北武當山, 由藏傳佛教到道教的全真派, 算是囫圇吞棗地上了一堂中國宗教史.    

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 但並不抗拒宗教, 人性天生就有一種對超自然的膜拜.  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神性與人性兩部份, 亦需要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一個宗教只有神性而沒有人性, 單出世而不入世, 很難廣泛流傳.  當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一個主要分歧就是天主教為了維持教宗的超然地位, 堅持在耶穌身上既有人性亦有神性, 這樣人性上, 教宗便順理成章成為耶穌的接班人, 基督教並不支持這教義.   很多年前我讀過精通梵語的北大教授季羨林談佛教的書, 他提出佛教的興衰與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有很大的關係.

佛教是二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 中國人善於將舶來品本土化, 藏傳佛教也包含了很多藏民苯教的內容, 但比起我們土產的道教, 佛教的神性仍是比人性多. 宗教的推廣也需要場地, 道教在北方以全真派為主, 全真派的邱處機在元朝被奉為國師, 在全國廣建道觀, 令全真派的勢力大增.   反觀在南方比較流行的正一派, 往往更著重在家修行, 缺少了儀式和固定的聚集地方都不利於教派的長遠發展. 

道教作為國產宗教, 固然揉合和借用了一些儒佛的內容, 就連中國古代的神話人物也不放過. 伏羲是道教『三皇五帝』的三皇之首. 我們行程之中有一個站是到天水參觀伏羲祖廟, 伏羲存在於中國早年的神話世界中, 被視為華夏民族的祖先, 創八卦, 有說是代表一個人, 亦有說是代表一個族.  有說他娶了他的妹妹女媧.

我對神學的認識很膚淺, 所以不想在這些大題前自暴其短, 我只是想提出宗教的普及必須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就像推銷產品一樣.  

中國四大石窟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一共有窟龕204, 保留雕塑7,000餘身, 離地依山打造.  麥積山和其他石窟相比, 不以量勝, 而是以內容多樣化見稱.   相比之下, 敦煌的莫高窟, 有洞窟492個、彩塑2,400餘個、壁畫45,000平方米.  敦煌由於天氣乾燥, 壁畫保存比其他著名石窟為佳. 

麥積山石窟記錄了人類文明的軌跡, 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思潮和風尚: 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東方微笑、北周的渾圓敦厚、大隋的恢宏氣度、盛唐的華貴艷麗、兩宋的世風濃郁等等.

這次旅程看到很多精彩的民間藝術, 都始自南北朝(420-581)的年代.  在那晉沒隋起之間的不足二百年, 政局混亂但卻孕育出燦爛的民間智慧.  歷史上, 統一的強權往往扼殺了自由思想. 反觀戰國春秋、南北朝甚至民初軍閥割據年代, 卻是中國人民思想奔放的時代.



(201765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