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染紅在望


A股加入MSCI指數, 樓梯已經響了很多年, 但總未成事, 近日腳步聲愈來愈響.  最近全世界最大的基金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轉態支持.  A股能否入指, 全球基金經理按MSCI提出方案表決決定.    最新發展, MSCI為了減低基金經理的顧慮, 提出漸進式, 之前建議的400多支A股股票, 減低以滬港通為基礎的100多支.  這樣既可減輕大家對“黃禍”的恐懼, 此外亦方便基金經理對沖和開發產品. 指數掛鈎產品,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ETF以外, 還包括很多被動式的投資策略 (Passive Strategy) – 例如Index Plus, 這些策略很多都會用衍生工具來建立alpha, sell covered call (長倉再加上出售認購期權賺取期權溢金).


指數和基金經理的關係像電兔與賽狗.  基金經理對一種指數的支持, 端視乎能否有效率的跟蹤指數.  A股一旦入指, 基金經理的表現便會以新的指數為評審標準. 基金經理如果買A股也有困難,  又怎會支持.   過去大手購買A, 主要是透過QFII渠道, QFII的全名是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在全球很多資本市場仍未開放的國家, 都有這種種限制外資流入本地股市的制度. 在中國大陸, 海外機構投資者要向中國證監會申請額度.   過去, 當中國股市火熱的時候, QFII是一額難求, 用不完額度的機構投資者, 可以出租QFI, 收取1%的渠道費亦是很平常.   2015年股災之後, 很多外資都被嚇怕了, QFII一下子無人問津.  今天, 很多外國基金經理是揮之不去A股的漲停跌停機制政府的陰影. 購買A股的另一個渠道是滬港通和深港通, 但額度有限, 加上掛牌價在指定範圍內先到先排的下單制度很容易被人騎刧, 基金經理仍然有顧慮.

從外滙的角度, 中央是很歡迎外資購買A, 這樣可以增加人民幣的買盤, 支持滙價.  客觀地看, 深兩個A股市場加起來是接近8萬億美元(下同)的市值, 全球僅次於美國的26萬億.  眼下的MSCI指數, 包括了在香港上市的紅籌和H, 明顯沒有反映中國這個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的實力.

MSCI般的經營指數, 如果做得成功, 是一個規模效應厲害的生意, 全球有萬億計的資金追縱MSCI, 基金一般付指數公司雖然只是數點子(1點子是0.01%), 但是小數長計, 而且指數的作成本是不會隨著基金數量而增加的, 因此經營指數可以是收入很豐厚的生意.

MSCI的全名是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1968, Capital International開始出版全球股票指數. 1986, 大摩從 Capital International 購得指數的使用和命名權.  2007年 大摩將MSCI業務分拆上市,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今天市值94億美元, 市盈率高達28, 因為資產輕, 股東回報率是61%. 毛利率33%,  因為生意好壞與大市關係密切,  beta高達 0.98.



(2017612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