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危機

我是一個盲目的樂觀者, 多年來, 都在找機會參與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 即使碰了那麼多的釘子, 仍是抱著一個屢敗屢戰的精神.

金融風暴之後, 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創, 更顯得中國這一崛起巨龍的勢頭. 然而, 我覺得中國資本市場要真正地成長, 需要的是危機.

中國資本市場, 其實具備很多客觀的有利發展因素. 論量, 絕對是與經濟規模成正比的, 不信可以參考IFR國內的Deal List; 論人才, 近年“海歸”挾著鑲金學歷, 大批投入祖國的人力市場; 論營商環境, 國內客戶對中介人的角色亦是接受的,(比諸海峽另一邊,台灣老板們對付中介費用就非常抗拒).

但是, 中國資本市場的特色是, 拿大項目主要還是靠關係, 而這些關係亦被行業的領導者所壟斷. 以上市為例, 由於整個上市制度, 基本上仍是輪籌制, 投行提供的真正增值並不明顯. 和西方投行相比, 國內投行在編排投資故事和訂價策略方面是明顯地遜色(您可以挑戰西方投行的誠信度, 例如他們的所謂Soft Underwriting, 但您不能不認可他們包裝和推銷能力. 美國本土IPO的7%的上市費用是高得有道理的). 但當差不多每個IPO都可以在上市後達到40倍PE時, 這些功夫不都是多餘的嗎?

中國投行的收費, 其實一點也不便宜, 客戶尤其是國企客戶, 決定將項目給誰, 以妥當為第一考慮; 換句話說, 假若出了亂子, 如果保薦人是一線行, 也比較容易交待, 如果投行有國家背景, 國企客戶就更樂得賣個人情.

資產管理行業亦是,以散戶為對象的公募基金, 能夠一下子發過百億金額, 絕對是世界之冠. 靠AUM賺錢的基金經理, 只要股市暢旺, 是Alpha, 抑或是Beta, 又有誰理會呢? 比諸海外基金經理, 國內同儕年紀一般比較輕, 市場歷史短, 基金經理經歷過的風浪自然有限.

太容易賺的錢、太過受保護的環境, 中國的資本市場要直正成長, 還真是不容易!

金融風暴之後, 另外一個現象是國進民退, 大規模的項目, 只有背景雄厚的公司才能沾手. 中央政府採取寬鬆貨幣政策, 銀行為了達到貸款目標而又避免風險, 都是追著一些最不需要的大戶來放款. 以賣地為例, 今年破紀錄的拍賣價, 很多都是由有國家背景的地產公司舉牌.

中國的經濟很辛苦從黨天下的局面轉變過來, 創造出不少成功民營企業. 但風暴一來, 發覺一切還是得靠國家, 有人說, 中國全國的權力和財產, 其實都在不出幾百人的手中, 其他都是代理人. 國進民退有可能令情況更惡化, 於國家不一定是好事.

中英談判時, 香港前途未卜, 明報月刊有一期的封面是畫了一個包裹, 外面貼了“小心輕放”的標籤, 喻意著香港這塊寶地碰撞不得, 我看後感受很深. 中國的金融市場制度是否也是彈指即破呢?

(於2009年12月4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1. Yes, how else can a programmer learn to troubleshoot if he/she has never met a buggy program.

    回覆刪除
  2. This is probably when things actually become cheap enough to invest in....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