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桿子到計算機

上週出席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HKSFA)的年會晚宴, 當晚的特別嘉賓是惠理基金的創辦人和主席謝清海拿督.   惠理基金是本土基金的翹楚, 以投資管理中小型上市公司股票見譽市場.    2007年上市, 高管間誕生了不少億萬富翁.   謝總講詞提到某年全港十大打工皇帝當中, 惠理基金的同事佔了三名.  能夠既利投資者, 亦利被投資的企業, 兼利公司員工, 謝總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我看過不少對沖基金的統計數字, 有很長時間惠理基金可以說是獨撐天, 如果香港沒有惠理基金, 香港對沖基金的資產值肯定會大跌.

謝總在席上引用了一些統計數字;  香港有1,300個基金管理1,200(美元,下同)的資產, 亦即是每個基金的平均資產不足1.  當中, 有超過四成管理的資產不足2,000, 大概是香港一幢豪宅的價錢, 只有2%管理的資產超過10.  80%的對沖基金開業5年之內結束, 只有一成最終達到一個具商業價值的規模.  

謝總提到他如何由分析員轉變成基金經理, 再轉變成管理基金公司的生意人, 當中要求的技術和眼光是大大不同, 我對這點深有同感.   分析員顧名思義是看重分析, 能夠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見人所未見便是成功.  但很多分析員往往長於分析, 昧於行動.   投資要有不怕輸的性格,  願意將分析結果通過行動來實踐.     這一個門檻並不是每一個分析員都能跨過的. 

當你成為一個基金經理之後, 進一步如果有創立自己基金的念頭, 便要開始考慮很多很多其他的事情.  當中重中之重是籌錢.  很多人仍然迷信只有有本領, 客戶便會敲門找你, 這是很大的謬誤. 在今天的投資市場, 產品和供應商五花百門, 很難說你基金擁有的是獨一無二, 對基金公司的成長至為重要.  很多成功基金經理回顧自己的成功都會提到運氣, 運氣是當你手風順時, 把握時機, 向外集資, 增加規模, 建立一個更穩固的平台.  

今天, 機構投資者考慮投資那一個基金, 規模是一個主要考慮因素, 很多時, 盡職調查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基金的基建(infrastructure)是怎樣? 很多機構投資者都有職業經理把關.  這些職業經理如果將錢投在一些不見經傳的小型基金, 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職位賭博,如果一旦基金出錯, 便很難向上級交代.   但如果將錢投資在一個在市場規模和地位的基金, 即使收益不達標, 亦較容易解釋.

我管理了那麼多年的交易室, 在我身邊來來去去有不少人都宣稱自己看市眼光獨到, 但時間證明看市準眾多商業成功因素之,  卻不是全部和唯一的原因.  市場的反覆無情, 令我們每一個在刀口上謀生的人都變得謙虛.  

謝總是馬來西亞人,出身傳媒, 當過《遠東經濟評論》的記者, 最先在檳城一小報走罪案線. 做記者和做分析員有一個共通點是, 兩者都需要很強的好奇心和分析能力.  我大學畢業後, 在報館擔過短陣子的, 三十年之後卻再續筆耕.  謝總作為香港最大基金公司的老闆,   可能已經很少回當日的記者生涯.    我從一個交易員重投爬格子的生涯,  倒是樂在其中.

 

(2014125日刊登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