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拼電腦
上週的熱門話題是人腦大戰電腦。由Google研發的新一代智能電腦AlphaGo
對局前世界圍棋冠軍韓國的李世乭,連贏兩仗。電腦與人腦在棋盤上對奕,其實已有一段時間。上世紀90年代,IBM開發的深藍(Deep
Blue)電腦便曽和國際象棋世界冠軍Gary Kasparov過招,結果未分高下。
我覺得在棋盤上, 電腦長遠肯定會比人腦優勝,因為人的心理狀態始終不及電腦穩定,電腦能夠刻板無間斷地分析上億的可能性,沒有心理負擔,既不會患得患失,也沒有高潮與低潮。只要電腦的運算和自學能力繼續發展下去,戰勝人腦是指日可待。但是,電腦可不可以像梵高或張大千般畫出一幅驚世的名畫,卻是另一回事。
下棋始終只是怡情養性,
電腦取代人腦的真止突破是開車. 這一兩年無人駕駛汽車發展備受曯目,Google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道路上試行了五六年, 蘋果電腦亦在秘密練兵。今年拉斯維加斯的消費品電子展(CES),無人駕駛汽車更是主角。
無論從安全、環保和生產力的角度,無人駕駛汽車都是理性的選擇。無人駕駛影響不單只是汽車製造業。根據時代週刊的報導,美國的汽車保險市場近2千億(美元下同),停車場市場1千億,汽車的售後服務3千億,這些行業都會受到沖擊甚至被破壞。
先論安全, Google的自行車已經在公眾路上行駛超過200萬公哩,總共只出現過17次意外事故,全部都是人為引發的。在美國,每年有近6萬宗交通意外(私下解決沒有報警的不計);超過30萬人死於意外,大部份都是因為人為錯誤所致。美國人平均每年花在塞車等待時間接近42小時,相等於一個工作週,駕車浪費人力和生命,可見一班。
路上如果真的出現越來越多無人駕駛車輛,
人機如何配合倒會產生新的安全問題. 航空業引入無人駕駛系統多年,一般情況下,機長可以選擇自動制式或人工制式.2015年2月4日,上午10時55分,復興航空235號班機從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尚義機場,右邊2號引擎出現異常,觸發自動起飛系統斷線,按規定應該立即終止飛行,但機長堅持起飛,原本單靠一引擎也可以飛行,但機長錯誤關閉了左邊正常運作的1號引擎,導致飛機失速墮毀,造成43名乘客罹難。事件暴露出純自動化出錯的機會可能很低,人手和機器的交接卻往往出現問題。
電動和無人駕駛的未來汽車發展的雙寶,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預測不出三年所有電動車都會無人駕駛,充電自然也是由機械人代勞。小型的電池車在城市裡面充當載人的功用,由於點對點的距離短,電池的負載量問題可以輕易被解決。
想像一個城市所有的汽車都是無人駕駛的小型電動車,整個交通系統的效率肯定會大大提升,堵車減少, 令車主最頭痛的泊車問題亦可迎刃而解。大家亦不用像我太太般,一看到停車場的汽車電梯便皺起眉頭。停車場需要大幅減少,地產尤其是是商場的設計都會採用新的思維,過往那種大賣場(大陸譯作奧特萊斯)配巨型停車場,實在浪費土地資源。
中國的環境污染和城市交通混亂都是國疾,原因之一是汽車太多,經濟開放初期,因為汽車能夠帶動製造業,國家大力支持製車工業,到了今天,是時候重新思想。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