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的藍洋

“藍洋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一本暢銷書, “藍洋”亦因此成了商業流行語. 語喻傳統的市場由於飽和加上競爭激烈, 一般的企業在這“紅洋”裡爭奪下降中的利潤, 勝算甚低. 未來的皇者是要創造“藍洋”, 走眾之未走, 做到真正的創價.

都說美國人開拓的投資銀行模式已經煙消灰燼, 能否火鳳凰重生, 重生之後是怎麼的一個模樣, 眾皆拭目以待. 普羅意見是:-

  • 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野會越來越褪色;
  • 餘下來的銀行都是股本雄厚, 甚至有政府背景;
  • 納稅人既是大股東, 高層過去的超高薪厚祿會一去不復返. 『超高』可能轉為『』之後, 仍是一份不錯的差事, 但平心而論, 沒有重賞之下的勇夫, 會勇到什麼程度, 尚待考;
  • 監管會更嚴厲, 銀行從事的業務範圍會縮窄.

上面是常識推論的. 筆者不才, 既受哺於這行業, 心之所繫, 按捺不住, 且容我“藍洋”一下, 推斷數年後的銀行業:-

  • 銀行的選擇少了, 客戶基於分散風險, 會將生意分散給餘下有能力滿足自己需要的銀行. 銀行的前線員工恃著龐大的資產表(有利貸款), 不用花很多功夫已經可以爭取到一部份的生意. 再加上, 政府入股以後, 著重風險控制, 多勞未必多得, 服務自然趨向平庸;
  • 服務或許是平庸, 但在半壟斷的情況下, 再加上政府會製造利好的營商環境, 例如存款保障, 陡斜的孳息曲線(藉以幫助貸存息差收入), 銀行的收入亦續漸復原;
  • 物極必反, 在大笨象充斥的市場底下, 會出現很多服務的裂縫, 萌生一些以精品店型服務商;

這些專精服務的提供者, 因為能夠找到需求的空間, 亦謀得比一般銀行更高的回報. 投行到其時亦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出現. ;

金融服務業的生態經此一役肯定會改變, 但銀行始終是以人為主的行業, 用五分錢的股本做一塊錢的生意, 不靠腦汁, 靠啥. 當年美國太空總處放棄征月計劃, 大批的火箭專家跑進華爾街, 催生了衍生產品行業, 未來銀行業能否繼續發展, 端看是否留得住人材和這些人材會將這行業推往什麼方向?

當然, 換個角度看, 如果這批人材重返實業, 給社會多建幾條橋, 或造一些更安全的汽車亦不是一件壞事!

(於2008年11月26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