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凡人

這個世界有絕對的真理嗎?

正當香港不少上市公司都為投資金融工具大幅撇帳, 而遭小股東唾罵的時候, 歐洲的保時捷公司卻因為投資福士汽車股票期權, 賺了八十七億美元, 令公司的稅 前營利增加了百份之八十四, 比公司本身的營業額還要高. 聞說對手的歐資銀行的對沖交易員倒因為沽空了福士的股份而受巨創. 金融產品收入在保時捷過去幾年的收入中, 佔一很大比重.

都說企業貪圖財技收入, 是不務正業. 年來, 幫助不少中小企廠家上市, 看到他們硑手砥足, 將事業做出了成績, 當中的擔驚受嚇, 比炒外匯猶有過之. 得出不過不失的回報, 算是對股東的一個交代, 但往往不是驚喜. 輸錢皆因贏錢起, 有企業領導人被財技所惑, 由走捷徑淪為踩鋼線, 一個不留神, 再爬起來已是百年身. 然而, 起初他們的目的亦不過想為公司多賺點錢, 大股東與小股東的利益並無衝突.

別人的錢運用得法是締造財富的雲梯; 應用不得其法是糖衣毒藥. 上市固然令公司未來集資的能力加強, 亦為股權建立一個市場價值. 但是, 創業家在公司上市後的暴漲身家只是紙上富貴, 要套現为自家提高生活条件, 很多時候都要將股票押給銀行, 在大跌市, 銀行Call Margin, 豈止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簡直是龍捲風吹走屋頂.

普羅市民財富受損, 難免要找出氣袋; 上市公司主席、銀行的前線職員、監管機構、特首、中聯辦、眾財經演員(排名不分先後), 通通淪為發洩目標. 但猶記股樓皆升時, 我們有沒有抱怨過低息? 有沒有抱怨過衍生工具帶來的快錢和乘數作用(Multiplier Effect)?

結論是否: 大部份的投資者都是輸打贏要低智商的羊群, 為此我們需要一個高膽遠矚、具大智慧的超級監管者來作父母官?

後記:-

早上完筆, 往大牌檔啃白粥豬腸粉, 邊看報紙, 手上的Financial Times頭版副題是“The Economics of Temptation”, 何其切題.

(於2008年11月20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