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O的成本

有件事情, 我老弄不明白; 製造隱形眼鏡是一半壟斷性行業, 首四家製造商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九成. 鏡片材料佔總成本百份之五左右, 但很少聽人投訴隱形眼鏡的成本低、利潤高!

金融風暴,銀行成了過街老鼠. 很多人覺得投行在資本市場擔任安排行(Arranger)的過程中, 謀取『暴利』是不道德. 槍口是瞄錯了方向.

首先市場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有人贏錢, 並不代表有人輸錢.

再者, 說CDO利潤大, 安排行的收入一般大約是百份之二左右, 其實跟安排股票上市差不多, 投行之所以對CDO趨之若鶩, 主要是CDO的量可以做得很大, 動輒以十億(美元)計, 算起來, 收入就很豐厚. 且不論今次資產貶值, 又豈止那百份之二, 難道銀行將利潤退回投資者, 就天下太平嗎?

交易費高低在自由經濟體系內, 是供求的結果, 交易費高不一定代表產品壞, 而是某程度上反應了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檻, 這當中牽涉到產品開發能力, 風險管理平臺,客戶群和銷售網絡。

其實過去幾年, 投行也面對不少挑戰, 其一就是客戶要求他們要同坐一條船, 今次的金融風暴, 投資銀行很早就淪為受害者, 原因是投行為了爭取項目而不得不將自己的資金押注在項目上, 這其實已遠離傳統投資銀行的仲介人角色. 這一役, 很多全球的大行, 在自營業務上都出現歷史性的虧損, 整個行業亦被迫改頭換面(甚至在市場上消失). 投行的專家、博士生還會少嗎? 如果明知這是砒霜, 為什麼仍要自服呢?

事情壞了; 投行是否有追遂利潤而妄顧市場健康?評級機構是否有因為爭取收入而妥協了應有的標準?投資者是否盲目相信評級?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但是該監管的是銀行的風控和銷售手法, 和投資者身份和能力, 而不是交易費的高低, 總不成將銀行變作公共事業, 既規定營利的上限,也給他們包底。


美國這次救市方案, 其中一個爭議的地方,就是高管的薪金, 雖然我曾經是既得利益者, 我絕對覺得, 投行大部份員工都是收入與付出不相稱. 每當下屬跟我『討論』骨頭(Bonus)的時候, 我都會提醒他們, 我敢打賭在埃塞俄比亞, 有上百的人, 智慧比他們高、工作時間比他們長, 整年所得卻未及他們工作一分鐘的報酬. 當然, 未幾他們都離我而去, 在另一塊大草原上, 享用其他投行為他們提供一份更豐盛的美宴. 事後, 感到挫敗之餘, 我也學懂接受人力市場的供求關係.

薪金高是制度使然, 投行的分紅制度令員工像擁有一個零溢金(Zero Premium)的認購期權(Call Option)般, 永遠朝攻方面看, 勝則可以得到可觀的分紅; 敗則修輯履歷表而已.

自己讀工程出身, 這些年來招聘和面試了不少念理科的尖子(慶幸出道早, 不然真的找不到工作). 以前說是科學救國, 現在懂得建橋造火箭的人, 都抓真錢去了.

在不違背社會公義下, 盡力去爭取自身利益, 說得不好, 是貪婪, 但這其實是人性(至少亞當史密斯如是說). 要調整的是制度, 而不是下下用道德枷鎖去扭曲人性.



《也說CDO二之二》


(2008年10月16日刊登於香港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