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這樣的 (That’s the way it is…)

美國電視殿堂級主播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 上週五去世, 享年九十二歲. 克朗凱特任職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播, 超過二十年(1962-1981), 形象親民. 在上世紀未有YouTube的年代, 克朗凱特的晚間新聞, 是大部份美國中產家庭接觸世界的窗戶. 1968年克朗凱特在訪問南越之後, 回來發表了對美國參戰的悲觀評論, 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很清楚知道, 他失去了克朗凱特的一票, 也就是失去了無數美國人的手中的票. 克朗凱特每天晚上在電視機中都以一句『That’s the way it is』來謝幕, 其權威性, 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米蘇利州出生的克朗凱特早年鍾情於文字傳媒. 大學未畢業就進入報館工作. 1936年在肯薩斯市一間電台任播音員, 未幾加入美聯社. 二次大戰時, 成為美國最著名戰地記者之一. 1950年他受聘於CBS, 開展他輝煌的電視生涯. 克朗凱特的面孔並不上鏡, 談吐幾乎接近木訥, 卻贏得千萬觀眾的信任. 但他的那個年代, 在他離世前已經終結.

時代的巨輪誰也阻擋不了, 大眾的消費和閱讀興趣, 都反映在傳媒的興衰史上. 洋洋數千字的評論文章, 試問現今還有哪張大報可以負擔得起? 有說, 影像會慢慢取代文字, 成為傳播新聞的媒體, 我實在不知道哪一種方法更為優勝. 文字留給讀者很多想像空間, 影像卻將事實纖毫畢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雖然這些事實都是經過剪裁的).

克朗凱特是名牌、信報也是名牌. 品牌的價值, 真是沒有話說, 早前看過一篇談傳媒的文章, 提到為什麼 <美國時代週刊> (Time)和<新聞週刊> (Newsweek) 永遠做不成<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作者用的比喻是前二者是走群眾路線的星巴克咖啡, 後者卻是咖啡極品印尼貓屎咖啡 (Kobi Luwak).

信報三十六週年, 江湖地位顯赫. 報紙年前股權易手之後, 秉承新舊股東的共識, 編採依舊精彩, 只是內容變得多元化 ; 網站 , 談天室 , 研究部, 英文頭條, 生活雜誌等等令人目不暇給 .

查先生和林先生都是我在學年代的偶像 , 然而 , 舞台靈魂亦有謝幕時 , 在新的傳媒生態下 , 緬懷過往的風光和辦報手法是不合時宜的. “文人辦報”這些標籤, 愈來愈變得是小眾的玩賞. 以商品視之, 報紙的目標是推銷故事, 即使辦報人希望以文章濟世, 但如果讀者群永遠是那麼狹窄、甚至是萎縮, 又如何能伸張第四權的偉大使命呢?

我的銀行生涯中, 公司併購, 借殼上市等事情見得不少. 品牌亦可以是一個殼, 注入新資產之後, 是在原本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抑或是換藥又換湯, 鳳凰再生. 讀者如我, 熱切期待下回分解.

後記 : 談辦報, 豈容我這等門外漢有置喙的地方 ? 適逢信報報慶 , 湊巧又看到有關克朗凱特離世的消息 , 胡思亂想 , 希望老編和各路高人不要見笑 .


(於2009年7月22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