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crossover金融尚未成功
當全城都在講金融科技時,我想起馬雲說的一句話:我們要做的是互聯網金融,而不是金融互聯網。意思是先立足於互聯網世界,然後從用家的金融需要出發業務;而不是在固有的金融圈內開發互聯網服務。的確,從事金融科技的有兩批人,一批原來是做科技的,另外一批是從事金融的,兩者的思想和做事手法都有很大分別,我是屬於後者。
做了近30年的投行,發覺這碗飯越來越難吃,近日與志同道合的好友構思一deal matching電子平台,為有需要的企業融資,定位比cloud funding精細,但成本又比傳統的投行便宜很多,同事辯論我們應該是著重項目的量?抑或融資的成功率?前者更像廣告版,要減低篩選,走的是互聯網的路,後者更像銀行。
2013年,「餘額寶」是掀起了中國互聯網金融颱風。14到15年是互聯網金融最受追捧的時期,Lending Club故是poster child,國產的「宜人貸」亦在美國上市,踏入15年,網貸進入嚴冬,接近1400家P2P公司出了問題,即使是龍頭「陸金所」,上市計劃亦一拖再拖。
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重大障礙是O2O(線上到線下),中國迄今仍然沒有一家互聯網證券公司(有異於保險和銀行業),2015年的股災令中證監變得更保守。我在廣州經營的網上投資社區,想找一線下的合作伙伴,將我們300多萬的用戶和股票“網雄”用線下收費產品連接起來,近日和一家經營了投資咨詢業務(主要是薦股)20多年的公司在談合作,對方老闆在我面前大吐苦水,監管機構三日一問,五日一查,他們的薦股生意也做得很謹慎,因此沒有信心將我們的網雄直接過戶到他的線下平台,他還說:你們在網上做的成功,就不要走進線下,不然監管會將你箍死。這是令我明白,即使是到了今天,很多事情仍然是金融的歸金融,互聯網還是歸互聯網,兩者的crossover仍未成功。
我出身金融業,是亞洲第一代衍生工具交易員,自問思想非常開放,很容易接受新意念,近年開始接觸互聯網世界,認識一批互聯網人,有些是競爭對手,有些是合作伙伴,和他們交流多了,才發覺自己原來是吳下阿蒙。他們想法大膽、出軌、甚至罔顧監管現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得最嚮,期間,商業模式和合規都可以被犠牲。他們走的是典型互聯網企業成長道路:利用眼球來換取資金,有了資金便可以改變行車線。變線是今天大陸互聯網的潮語,意思是改變原先的商業模式以達到金蟬脫殼的效果。
如果大家一開始便考慮合規合格,以一個成熟金融市場的標準來審核「餘額寶」,「餘額寶」可能不會橫空出世。
(於2018年4月9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