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的兩篇文章



我讀大陸的《財經雜誌》也有十多年了, 開始時還是胡啟立當總編的年代.  2009, 胡啟立突然離開《財經》, 自立門戶.  原以為雜誌的水準會受影響, 這些年來, 它仍然保持一貫開明批評政府的立場.  過往, 有說是中證監放料予雜誌, 借輿論打老虎.   你縱可以批評雜誌是大罵小幫忙, 但在今天大陸的政治低氣壓裡, 它仍然起一正面作用.

62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其中有兩篇文章令我覺得: 中國仍然有人.  一篇是社評《大眾被罰300, 德國人為何不叫痛》; 另外一篇是訪問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華民, 題目是《貿易爭端帶給中國的創新警視》.   

第一篇文章談的是福士汽車(大陸譯作大眾汽車)被罰款的事情.  論者讚許德國人的守法精神和不會事事訴諸於國家民族感情.  德國經濟的明星大眾汽車在美國遭遇重創, 同樣是企業觸犯法規, 德國政府德國輿論不僅沒有“寶寶不哭回家就好”, 反而繼續猛揍, 這是因為德國人明白德國經濟的持續繁榮需要成千上萬顆明星, 想要一個群星璀璨的夜空, 就得保持天空的清朗, 讓參與國際競爭的每一個企業遵守規則才是最重要的.  德國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在《貿易爭端》一文, 華教授用一個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貿易戰的起因(另文再述).   文中提出另外幾個觀點, 我覺得都值得肯定.  一是針對美國龐大的負債, 華教授認為美國人口龐大, 人均收入高, 又是國際發鈔國, 所以融資成本很低.  再加上國家又大量投資新科技, 投資支出遠超於儲蓄.  因此所產生的的負債基本上是一融資行為, 而不是一消費行為, 是可以持續的. 

教授亦就所謂中國的政策產業提出意見.  中國產業政策中確實存在政府補貼與貿易保護, 當這種補貼與保護政策指向幼稚產業的時候, 原本也是國際慣例.  當這些企業對外出口, 或者侵犯他國知識產權的時候, 那就可能產生外部性問題, 進而產生貿易摩擦.”  教授認為政策產業有兩個問題, 一是缺乏核心技術, 另一是普遍產能過盛.  
就未來發展, 教授提出“……要想實現高端研發與自主創新的轉型, 就必須解決三個問題: 需要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階層的崛起; 需要劃清政府與企業的邊界; 需要政府提供更有利於創新企業成長的制度環境與人力資本供給.  我們需要更多的工程師而不是金融從業人員; 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匠而不是快遞員, …….需要政府把更多的大學實驗室建在企業裡, 才能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在今天國進民退的風氣下, 在一本有銷路的雜誌上看到這些文章,  實在是震聾發聵.

(2018713日刊登於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