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獅子山精神吧!
香港有一批成功人仕, 大部份是上世紀50年代前後出生, 他們經歷了香港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末段, 也感受到社會愈來愈開放文明, 大部份人都以香港為榮. 《獅子山下》這首歌是他們的心聲. 今天他們看時下年青人時, 總是恨鐵不成鋼, 覺得他們比起大陸同年紀的,幹勁和能力都比不上.
自從大灣區概念興起, 不少政商界領袖包括我們的特首都鼓勵香港的年青人往大灣區創業, 這說法是一廂情願。
如果我們將一個年青人的找工作能力分為上中下三等(這只是代表某方面技能, 不是給人生的定性). 俱上等或超上等的香港年青人, 他們在香港、紐約、倫敦、東京、北京或上海都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因為他們就是能. 當中或者有一少部份願意上深圳跑, 但這些只是小數.
跟著下來的是中等能力的, 他們挾著海外僑生的背景往大陸找工作, 所面對的往往是國內的上等人材, 他們不論是語言能力、吃苦的能耐及出身的大學都佔不到優勢. 即使他們願意放下身段, 和大陸的中等人材比拼, 但陸生日常生活要求低, 港生都接受不了.
至於鼓勵下等能力的年青人往大陸創業, 坦白說是送羊入虎口. 習慣了香港相對安逸的生活環境, 又怎能承受國內下層生活的激烈競爭呢?
今天, 將我們這一輩所謂成功人仕所經歷的, 硬套在下一輩身上, 又怎會有說服力呢? 我們應該鼓吹是將香港締造成一個多元化的環境, 追求文明的質素, 而不是老是將深圳的GDP放大. 我們成長時, 香港是國內13億人口眼中富袼的代表, 風光不再來, 令我們很不安. 為什麼香港不可以維持過往的領導地位? 其實我們一方面不可以不讓人家富起來,但另一方面亦要接受香港追求的經濟模式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一套. 香港的人口組合和過往大大不同, 要另闢蹊徑.
(於2019年4月29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