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庸辭世談到文人辦報



金庸辭世, 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迴響. 我的職業生涯中, 曾經有半年是間接替查先生打工的, 當然他老人家是在頂樓, 我是在地庫七層! 查先生過身後, 前輩和朋友們寫的「我與金庸」的文章多不勝數, 珠玉在前, 我不想在此野人曝獻. 倒是, 我曾參與過一些媒體的併購項目, 在這也跟讀者分享一下文人辦報的花絮 .

香港最著名的兩張文人創辦的報紙: 一張是「明報」, 另一張是「信報」. 兩家報社都曾有過財政輝煌的日子, 但最後都難逃易手的命運.  1991, 于品海收購「明報」, 2006「信報」賣給李澤楷旗下的公司.

有人覺得查先生事業上最大的遺憾, 是將「明報」賣給一個未能貫徹始終把報紙做大做強的繼任人. (說起于先生, 他曾經是我「財經日報」的哎吔同事, 但是沒有什麼往還.  于先生後來在大陸發展電影院事業, 做得超級成功後再回港創辦「香港01, 這是後話. ) 林先生同樣非常着緊「信報2.0. .

「信報」放盤,  我也曾輕度參與過,  那時賣方的條件是一口價並且不提供盡職調查,  純賣品牌 , 當然「信報」的品牌是非常值錢的, 但一些有意向的投資者看到報章上廣告零落, 就此卻步.  入主「信報」是Richard傳媒大亨夢裏的一步棋而已, 價錢不是問題.  據聞當時老爹是不大贊成這交易的, 始終覺得媒體招惹是非. (這事倒是增加我對老李先生的尊敬, 畢竟, 香港有很多大老闆視傳媒為奇貨可居, 用媒體影響力換政治酬庸.) 交易之前, 小小超因為出售電盈資產予外資而和電盈的國企股東網通鬧翻,  李澤楷行事出位, 也惹來林氏伉儷的擔心.

查和林把自己一手創立辛苦經營得來的資產, 用一個不錯的價錢出讓. 為自己換來得之無愧的財富, 另外亦解決了承傳的問題, 兩全其美. 當然, 兩家報社都有一批老員工,「明」「信」兩報社都以薪酬羞澀見稱,  有些員工會問: 老闆套了現,我又得到些什麼呢? 當文化和商業混在一起的時候,  很容易產生一些不現實的期望或誤會, 這是文人辦報的通病.

後記:    金庸絕對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 前無古人, 後未見來者. 雖然有人會批評金庸的文學修養不一定及梁羽生;  小說中的地理常識有犯駁之處; 但論人物情節講故事的能力, 金庸是頂頂班的, 他把西方戲劇的場景寫進小說裏面, 打破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格局.

            我年輕時, 跟大部分當代的文青一樣, 都是金迷.  我第一次看「天龍八部」是在大會堂公共圖書館看那些 64開本的小冊子, 一部「天龍八部」記憶中全套接近50.  因為上手的無良讀者將關鍵的十多頁撕去, 我讀了很久, 才知道喬峰已經死了! 我三十歲後, 已經沒有再碰金庸的小說,  這不代表什麼, 只是個人口味的轉變.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對今天年青人已經沒有影響力, 此言差矣! 那天, 我聽一班在大陸開發手遊的年青人, 介紹他們的項目, 我問他們角色是怎樣產生的, 他們說很多都是借用金庸小說的人物!


(2018115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