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通車顯露陸港深層次矛盾



上週大事當然是習主席到珠海主持港珠澳大橋啟用儀式, 大橋開通之後,記者例牌訪問旅客的觀感, 我發覺陸港市民對大橋的反應, 有明顯的分.

大陸旅客的反應大都是興奮、驚歎、驕傲、與有榮焉等等. 香港旅客的反應更多是針對 是否省了時間和慳了荷包, 雀躍程度遠低於陸客.  在高鐵和大橋的報導上, 傳媒也很著緊啟用後的流量是否和政府預測有出入, 雖然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 但有監察總是好事. 更深層次的反思是: 很多香港人始終揮不開那種被入侵的感覺.

香港很多發展問題:  明日大嶼也好、高鐵也, 都是糾結於這種排陸心態. 討論死多少條中華白海豚? 是否掏空庫房? 只是表象, 實際是香港有不少數人尤其是中產和年輕人抗拒和大陸接軌.  這的不是誰對誰錯, 這是現實, 為政者有責任去開解這心結, 而不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 指斥對方的不是. 今天的中央和特區領導層, 這方面都非常失敗.

處理這問題, 緩比急好, 包容比對抗有效. 中央有豐厚的維穩預算,  國家的小讓利可以為香港帶來大好處, 花錢收買人心, 絕對不成問題. 但是如果利益只跑進少數建制人的口袋, 最終錢是白花的.  政府也可以在政制上一步一步蠶食反對派的的空間,  然而這會迫使年青一代走向極端 . 特區政府也可以唯中央馬首是瞻, 成了一個超級稱職的執行體, 這其實是孤負了中央和香港市民的期望,  香港市民需要的是一個懂得調解、懂得降溫 、懂得有些事情留中不發的特區政府.

就像港珠澳大橋中段需要人工島, 作緩冲, 作調節. 也需要變形由海上潛入海底,  以方便其它交通.  港珠澳大橋貫徹一國兩制,  行車線在香港境內是左上右落, 珠海卻是右上左, 維持香港特色是有需要的, 縱使有陣子帶來不便.
(20181029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